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3:23

  本文关键词: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两晋南北朝 唐代 比丘尼僧团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比丘尼僧团史的研究,从古印度佛陀时代的佛教起因女性进入僧伽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佛教不断地改革和扩展,可以说佛教也由于女性的加入得到了丰富。中国比丘尼僧团史的研究可以帮助厘清佛教史当中的一些问题。两晋南北朝与唐代,一个是战乱分裂,同时文化融合;另一个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相对统一的时代。这样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比丘尼僧团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和发展趋势。 中国佛教以印度佛教为母国,中国比丘尼制度也源于印度。佛陀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她们不能担任宗教职务,宗教角色持续不断衰落。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其中自然包括男女平等。在经历一番曲折后,佛陀以出家女性遵守八敬法为条件允许女性进入僧伽。原始佛教时期,比丘尼制度逐渐成熟,受戒方式不拘一格,比丘尼僧团中很多尼师取得很高成就。小乘佛教时代,各派所持的经律中可看出其或多或少的歧视,有关妇女的积极看法开始减弱,僧伽内部,比丘尼的地位也恶化了。大约在公元前 1 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它重振了原始佛教的活泼精神,重新肯定和提高女性。大乘佛教破除了部派时代对女性的歧视,倡导了大乘时代的男女平等观。佛教东传至中国,大小乘同时输入,大乘佛教对女性宽容和赞赏为比丘尼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中国女性进入僧伽要比男性晚近百年。 四世纪初比丘尼僧制传入中国,据梁宝唱的《比丘尼传》,净检在西晋建兴年间(313-317)从西域沙门智山受十戒,而后完整的尼羯磨和戒本译出后,净检等又从昙摩竭多受具足戒,净检成为中国第一位依戒出家的比丘尼。但是净检受戒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因为尽管那时传译入中国的戒律大都主张比丘尼从二部僧受戒,却因没有合于戒律的比丘尼和其他条件不成熟而无法实行。汉地比丘尼受戒问题一直困扰着比丘尼僧团,直到刘宋元嘉年间,在刘宋政权的支持下,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比丘尼来到中国,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比丘尼僧团实现二部僧受戒标志着再度合法如律地成立。 从四世纪初净检出家在洛阳建立第一个比丘尼僧团以来,比丘尼制度开始在大江南北得到推广。从 3 世纪到 6 世纪末,中国陷入长达四百年的分裂战乱,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民族的融合和思想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此背景下两晋南北朝的比丘尼僧团经历了建立、发展、完善的三个阶段。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虽建立了较完备的僧官制度,但在僧籍管理上还不是很完备,对僧尼数目的统计并不是十分准确,且当时并没有对僧尼人数进行性别统计。但从当时的社会的崇佛奉佛事 6 实来看,僧尼的数目相当惊人。虽不能得到当时比丘尼在整个僧团中的比例,但 可以肯定尼众的数量不会少。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僧众尼亦众”。南朝比丘尼僧 团的活动以宗教修持为主,北朝比丘尼僧团则多为世俗服务。除了尼寺受制于立 寺人的因素造成南北比丘尼僧团不同的面相以外,也与当时南北方的学术氛围、 奉佛特点分不开。北地儒学滋盛,玄风示弱,在北地流行的是“中国旧有之经学 传统,而非代表当时朝士名流之清谈玄理。”永嘉南渡之后,玄风随之南下,南 方玄风流被,儒学式微。在此背景下,僧团在佛教修持上也各具特点:南方重义 学,北方重实修。成实、三论、涅磐等学派均在南方得以发展;北方重实修,看 重公德福田。故南方比丘尼能凭借自身学养、戒行与名士平等往来,进行义学探 讨,在士大夫阶层中有一定地位,得到社会敬重。而洛阳比丘尼除极少数粗通义 理,多成为贵族的服务工具。 《续比丘尼传》整理有共 29 位唐代比丘尼的传记。李玉珍的《唐代比丘尼》 中收集其他资料扩充到 73 人。就唐代的社会分层来看,大可分为士族、宗室、 宫人、平民四大类。唐代士族出家女性的家世背景有三点共通之处:一以儒业为 家学;二礼法严谨;三佛教为其家族信仰。宗室和宫人女性出家就涉及唐代一种 特殊的的比丘尼教团-内尼教团。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尼史中,两晋南北朝时期比丘尼的社会地位无疑是最高 的。南朝比丘尼不仅在佛学修为上取得为人瞩目的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尊敬。而到了唐代,总的来说尽管佛教 出于鼎盛,尼僧的地位却在下降,她们在佛学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造诣,而且在社 会公共生活领域,比丘尼长期处于缺席状态。唐代虽有为数不少的世族女子出家 为尼,但她们也不曾有机会得以在社会公共领域教化大众。 中国比丘尼僧团的成立几经波折,其主要原因由于戒律。最终元嘉六年(429) 南林寺二部僧受戒,中国比丘尼僧团取得合法的宗教身份。大力主张比丘尼当在 两众前受戒的是《四分律》和《五分律》,但中国比丘尼第二次受戒却没有用到 这两部律,而用的是《十诵律》。而且直到中唐以前,南方的比丘尼教团还一直 是用《十诵律》。女性出家的困难就在于比丘僧团对女性进入僧伽能否保持僧团 的和合清净存在疑虑。因此,两晋南北朝比丘尼僧团特别重视戒律在比丘尼个人 身上的贯彻,其中尤以南方比丘尼为甚。到隋唐以后,由于《四分律》的势力抬 头,而达于登峰造极之时,中国境内也就只有《四分律》一部,独树其帜。然而 从长安比丘尼守戒的情况还可以看出,在唐代武宗灭佛前以《四分律》为主的律 宗可能也还没有取得主导
【关键词】:两晋南北朝 唐代 比丘尼僧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9
【目录】:
  • 绪言13-19
  • 第一章 中国比丘尼制度渊源19-26
  • 1.1 古印度社会中女性地位和佛教的平等观19-21
  • 1.2 印度比丘尼僧团的建立21-23
  • 1.3 原始佛教时期的比丘尼僧团23-26
  •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基本状况比较26-42
  • 2.1 两晋南北朝比丘尼僧团的建立与发展26-32
  • 2.2 唐代比丘尼僧团的发展32-35
  • 2.3 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地位比较35-36
  • 2.4 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持律比较36-42
  •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与唐代京都尼寺比较42-56
  • 3.1 两晋南北朝京都尼寺列表分析42-50
  • 3.2 唐代京都尼寺列表分析50-56
  •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与唐代女性出家原因分析56-64
  • 4.1 两晋南北朝与唐代女性地位比较56-58
  • 4.2 两晋南北朝与唐代女性出家原因比较58-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68
  • 后记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崇久;;两晋南北朝养生术成因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2 陈晋;;观其言、察其行、知其底,方识其人——漫话两晋南北朝知识分子的言行“异相”[J];党的文献;2006年06期

3 李知宴;;唐代瓷窑概况与唐瓷的分期[J];文物;1972年03期

4 傅金城;;“一字师”和“一字徒”[J];诗刊;1980年02期

5 李久海;王建平;;扬州司徒庙镇清理一座唐代墓葬[J];考古;1985年09期

6 阮卫萍;;广绣《三羊开泰》图[J];紫禁城;1991年01期

7 李晖;宛转萦香骑 飘樦拂画k飑ぉぬ拼按騥臁狈缢卓悸訹J];东南文化;1998年03期

8 张艳云;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J];敦煌研究;1999年02期

9 旭翁;;形神兼备 呼之欲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J];北京工人;1999年02期

10 介永强;关中唐代行宫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易安;王书艳;;唐代咏石诗的新变与转型[A];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飞;;唐代“岳牧举”考辨[A];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友冰;;唐代庐山诗的当代社会价值[A];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魏红艳;;王维乐府诗研究[A];中国王维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亮;;论唐代文人乐府诗的独特价值[A];第三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杨佃会;刘颖;;唐代灸法述要[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京力;唐代的茶书[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2 记者 石圭平;内蒙古发现唐代古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刘乾坤 撰文;元通会 天府之国的农耕狂欢[N];成都日报;2009年

4 丁以寿;茶道与道家的渊源[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5 尤莉;艺精技绝的唐代瑰宝[N];中国档案报;2002年

6 福文;唐代古堰它山堰风采[N];华东旅游报;2002年

7 金连声;唐代银酒筹器赏析[N];中国商报;2002年

8 张耕华;一位被冷落的史学大师[N];光明日报;2005年

9 言实;唐代的医药机构与“医科大学”[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郭春孚;中国茶:映照民族精神的崛起[N];中国贸易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骏;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5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滕云;唐代落第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卫宁;两晋南北朝儒经义疏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锦;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艳;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新平;唐代诗体理论的文体学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光杰;唐代家训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10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3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83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