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生命周期能耗与碳足迹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3 20:41

  本文关键词: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生命周期能耗与碳足迹分析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废弃物 废弃手机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摘要】:以废弃手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的能耗和碳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手机回收处理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足迹分别为-1069.86MJ和-60.38kg CO_2-eq.再生材料产出是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生命周期能耗和碳足迹最主要的贡献来源,其对能耗和碳足迹的贡献分别为88.3%和96.8%.敏感性分析显示,提高互联网在线回收平台的日回收量及拆解部件和元器件的再使用比例,可有效降低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的生命周期能耗和碳足迹.
[Abstract]: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waste mobile phone recycling system in China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life cycl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hole life cyc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waste mobile phone recycling were -1069.86MJ and -60.38kg, respectively. CO2-eq. the output of recycled materials is the main sourc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in the life cycle of recycling and disposal of waste mobile phones. Its contrib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are 88.3% and 96.8.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aily recovery amount and the reuse ratio of disassembly components and components are improved on the Internet online recovery platform.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ife cyc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waste mobile phone recycling system.
【作者单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电子废弃物研究中心;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5ZZ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01598)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ZF1224)协同开发基金
【分类号】:X705
【正文快照】: 受手机更新换代快、平均寿命期短、用户数量大等因素影响,废弃手机已成为产生数量最多的一类电子废弃物[1].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地和消费国,我国废弃手机的年产生量高达7.99亿部[2-3].废弃手机含有丰富的可再生材料和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兼具资源化价值与环境危害性,对其进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2 ;消除碳足迹 企业在行动[J];绿化与生活;2011年02期

3 胡炜;;减少碳足迹,你我须努力[J];创新科技;2012年05期

4 芮加利;王子彦;;减少碳足迹的政府作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3期

5 吴明;;追寻“碳足迹”[J];大众标准化;2009年10期

6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7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秦却;;“碳足迹”行动[J];新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9 王奉安;;碳足迹——环保新坐标[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10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琨;“碳足迹”计算该信谁[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高天宇;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N];国际商报;2010年

3 郑平;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N];科技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苏南;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5 文晋;英国推行食品“碳足迹”标签[N];中国包装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诗霏 特约撰稿人 高波 张锐;走入国际贸易的“碳足迹”[N];国际商报;2010年

7 记者 戴恩国;国内首家产品碳足迹认证在沈阳开启[N];中国冶金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菡娟;清除碳足迹或成绿色贸易通行证[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记者 杨婧如;深企获照明行业全球首例碳足迹认证[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韩建军;达沃斯论环保,自己先消“碳足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闫明;农业生产碳足迹及氮肥去向的计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船舶碳足迹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江永楷;中国各地区及工业行业水-碳足迹核算及情景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宋萍;青岛市碳足迹演进及减排潜力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彬;出口贸易中的碳流动及产品碳足迹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赵迅;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宋海涛;工业碳足迹管理的管理会计功能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雨佳;旅游业碳足迹测算及行业发展分析[D];暨南大学;2016年

8 张秀萍;山西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钱小燕;基于PLC的碳足迹测定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徐蓓;我国能源消费碳足迹时空迁移及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20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20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d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