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生命表参数和表型特征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萼花臂尾轮虫 净生殖率 世代时间 内禀增长率 表型特征 出处:《水生生物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评价铜绿微囊藻的有毒(Microcystin-producing Microcystis aeruginosa)、无毒(Microcystin-free M.aeruginosa)品系对轮虫种群增长和表型特征的影响,研究探讨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在不同微囊藻溶液中的生活史参数及形态变化。实验中各处理组单位体积总含碳量为(20.61±0.15)g C/m L,以使轮虫获得等碳量的食物供应。实验组轮虫分别用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有毒和无毒微囊藻溶液单独投喂,并用有毒、无毒蓝藻菌分别与不同绿藻的混合液投喂。生命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微囊藻混合液投喂的轮虫净生殖率R_0(F=102.71,df=32,P0.001)、世代时间T(F=17.05,df=32,P0.001)和内禀增长率r_m(F=18.89,df=32,P0.001)与对照组相比降低1.36%—210.34%。侧棘刺长(F=28.18,df=65,P0.001)和游泳速度(F=181.69,df=65,P0.001)下降2.63%—39.07%,轮虫体长(F=690.04,df=65,P0.001)变化显著。与绿藻投喂的轮虫参数值相比,轮虫的生命表参数和表型特征变化规律随微囊藻溶液浓度改变。萼花臂尾轮虫受到铜绿微囊藻胁迫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并通过改变自身形态以抵御不利的生存环境。
[Abstract]:To evaluate the toxic microcystin-producing Microcystis aeruginosa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Effect of Microcystin-free M. aeruginosa strain 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rotifers.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was studied. The changes of life history parameters and morphology in different microcystis solution showed that the total carbon content per unit volume of each treatment group was 20.61 卤0.15g C / mL. The rotif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hlorella pyrenoidosa (Chlorella pyrenoidosa). Scenedesmus obliquusus was fed separately with toxic and nontoxic microcystis solution and toxic. The results of life tabl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net reproductive rate of rotifers fed with different microcystis was 102.71g / dfn32. (P 0.001), generation time (T _ (F) 17.05d ~ (fl) ~ (32)) and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r _ m _ (F) 18.89 d ~ (fl) ~ (3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01 decreased 1.36% -210.34%. The lateral spinous prickly was 28.18 dfU (65% P0.001) and the swimming speed was 181.69 (P < 0.05). Df65P0.001) decreased by 2.63- 39.07, and the rotifer body length was FF690.04dffc65. Compared with the rotifer parameters of green algae. The changes of life surface parameters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rotifers vari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microcystis soluti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are inhibited and altered to withstand adverse living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458和31272388) 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Y2017-35)资助~~
【分类号】:X173;X174
【正文快照】: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最为常见的水华蓝藻[1]。有毒(Microcystin-producing M.aeruginosa)和无毒微囊藻(Microcystin-free M.aeru-ginosa)共存于天然水域生态系统中[2]。有毒微囊藻产生的内源性毒素可引起鱼类、鸟类和无脊椎动物中毒死亡[3]。已有关于蓝藻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贻龙;第十届国际轮虫学术研讨会概况[J];水生生物学报;2003年06期
2 王延华;王培磊;曹善东;;沂河轮虫多样性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华惠伦;净水动物——轮虫[J];自然杂志;1979年06期
4 邓璨璨;和振武;;河南省轮虫的初步调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5 赵树公;张殿平;丁兆斌;;臂尾轮虫侵食孑孓的实验观察[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年S1期
6 许友勤;尤玉博;;福建淡水轮虫[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7 王金秋,石椿;第九届国际轮虫研讨会概况[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8 林秋奇,赵帅营,韩博平;广东省水库轮虫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9 杨桂军;潘宏凯;刘正文;王卫民;秦伯强;;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轮虫季节变化的比较[J];湖泊科学;2007年06期
10 高焕;徐凌丽;刘萍;单学松;;连云港轮虫种类初步调查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卿;郑小燕;;淀山湖轮虫现状及水质生态分析[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陈立婧;顾静;彭自然;孔优佳;花少鹏;王武;;n坪煌挥胶殖嫒郝浣峁沟谋冉蟍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杨佳;王经洁;鲜U_鸣;钱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间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上官小亚;洪喻;胡洪营;;白蜡落叶酸化降解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鲜U_鸣;;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10 段静波;刘文清;张玉钧;王志刚;肖雪;王欢博;;环境影响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3 罗永婷;刚果盆地单巢轮虫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冯蕾;二种海水轮虫(B. plicatilis & B. urceus)实验种群动态和种间竞争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林秋奇;流溪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D];暨南大学;2007年
7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丹丹;淀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忱;浙江省太湖流域浮游动物主要类群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笑;长江口浮游植物与轮虫群落生态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4 江睿明;转轮虫的生活史特征及热休克蛋白表达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
5 茹鹏凌;广州市河段和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孙薇;长江口轮虫群落生态特征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7 刘洪健;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轮虫群落结构分析和水质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8 金丽文;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轮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赵坤;淮河流域轮虫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温新利;青弋江芜湖段和芜湖市镜湖轮虫群落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6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56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