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探析——以浙江省的生产调查样本数据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29 17:45

  本文关键词: 淡水捕捞 碳汇渔业 营养级 碳含量 碳汇功能 出处:《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生物碳汇扩增成为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淡水捕捞是水生生物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9月对浙江省平湖市、富阳区、吴兴区的30艘淡水捕捞船进行了生产统计调查,并借助营养级方法评估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船捕捞总产量为117 557 kg,其中鱼类、虾类和螺的产量占比分别为92.87%、0.89%和6.23%,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总的碳汇量评估结果为909.82 t,鱼类、虾类和螺的碳汇量分别为874.40 t(96.11%)、4.07 t(0.45%)和31.35 t(3.45%);与碳含量评估方法相比,营养级方法的评估结果增加了893.68 t,不同方法的评估结论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开展淡水捕捞碳汇量评估方法研究和碳平衡分析等建议,以期为科学评估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提供参考。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biological carbon sink amplifi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and content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Freshwater fis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quatic biological carbon sink. In September 2016, Pingh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In Fuyang District, 30 freshwater fishing vessels in Wuxing District conducted production statistics survey, and evaluated the carbon sink of freshwater fishing fishery by means of nutritional grad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fishing yield of the sample vessel was 117,557 kg, and the proportion of fish, shrimp and snail were 92.87% and 6.23% respectively. The production has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total carbon sequestration was 909.82 t,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fish, shrimp and snail was 874.40 t ~ 96.11 t respectively. 4.07 Tu 0.45) and 31.35 t / 3.45%; Compared with the carbon content evaluation method, 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nutrition grade method increased 893.68 t. The conclusions of different method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study of carbon sink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arbon balance analysis in freshwater fis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carbon sinks in freshwater fishing fisheries.
【作者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5G02)资助
【分类号】:F326.4;X322
【正文快照】: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潮流,各国或经济体均在努力探索科学而有效的模式和途径,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生物固碳作为重要的固碳途径之一,因其安全、低成本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将成为未来碳汇扩增的重要领域,具体包括林业、农业、海洋、草业、荒漠、湿地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清芳;刘延坤;李云红;韩丽冬;邵英男;;森林碳汇功能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3期

2 赵建新;;河南欧元项目碳汇计量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4年09期

3 田琪;柯水发;杜欣;田国楷;;我国林业碳汇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的实证调查[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年02期

4 夏恩龙;江泽慧;李智勇;;中国竹林碳汇市场可行性研究[J];林业经济;2014年02期

5 刘慧;唐启升;;国际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1年03期

6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7 王奉安;;森林的碳汇作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5期

8 和兰娣;李宗逊;支国强;;昆明市区域碳汇估算[J];环境科学导刊;2011年01期

9 王佐仁;肖建勇;;关于碳汇统计测度的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张迎春;;创建青海碳汇功能区探讨[J];青海金融;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王天津;;时代需要创立西藏区域碳汇功能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匡耀求;欧阳婷萍;邹毅;李超;王德辉;刘宇;;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李克恩;;温州林业碳汇发展之思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 郭健;开发草原碳汇功能 转变牧区发展方式[N];农民日报;2010年

2 省政协委员、伊春市政协副主席 柴振山;关于启动黑龙江碳汇市场的建议[N];北方时报;2012年

3 ;关于倡导开展碳汇造林的意见[N];昆明日报;2010年

4 王胜男;森林的碳汇功能≠林业碳汇[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陈阳;林业碳汇:让森林生态服务实现经济价值[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通讯员 铁铮 记者 肖国忠;发挥森林碳汇功能与工业节能减排同抓并举[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雁屏 本报通讯员 武俊鹏 毕建平;碳汇造林,为自身碳排放埋单[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雷姝彦 李瑞林;林业碳汇首次走进中学大讲堂[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9 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主委、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董恒宇;碳汇理论研究及其意义[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10 本报特派记者 田铁流 通讯员 罗会江 马学青;建设人工鱼礁增强海洋碳汇能力[N];惠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宰胜;基于供需意愿的林业碳汇价值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2 李颖;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陈伟;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李建华;碳汇林的交易机制、监测及成本价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芳;河南省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宁可;农户和国有林场碳汇供给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3 崔丽娟;北京市林业碳汇交易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李超男;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及路域植被碳汇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龙虎;深圳市城市碳汇资源评估[D];吉林大学;2017年

6 陈丹;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市场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张敏;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制度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郑彩彩;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汇量动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9 张先基;基于XRF测碳技术的中国海水贝类养殖碳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路阳;北方几种城市绿化树种碳汇能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3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73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4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