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特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2-10 00:26

  本文关键词: 土地整治 露天煤矿 土地损毁 碳排放因子 核算模型 碳排放量 出处:《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68.65万t。研究结论:通过缩短运输运距、优化坑下采剥运输道路设计、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优化车铲匹配、减少电铲待装时间等措施,能够减缓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
[Abstract]:Objective: carbon emission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opencast coal mine is the main controlled emission sourc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Methods: the carbon emission factor of open pit coal mine is determined by IPCC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method. The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model of open pit coal mine area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direct carbon emission and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 is determined. Taking three large opencast coal mines in Pingshuo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 accounting for fuel oil, explosives and dissipation during 2011-2015, Carbon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high as five million nine hundred and twelve thousand and one hundred tons of carbon from three large opencast coal mines in Pingshuo mining area between 2011-2015.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produced by electric power are three million twenty-six thousand t, 163,000 t, two million thirty-six thousand and six hundred t and 686,500 t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by shortening the transportation distance,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underground pit stripping transportation roa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mechanical use, optimizing the matching of the scoop, and reducing the waiting time of the electric shovel, etc. Can reduce the large open-pit coal mine land damage carbon emission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基金】: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大型露天煤矿区复垦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及指示意义(41571508)
【分类号】:F301.2;X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安英莉;卞正富;戴文婷;董霁红;;煤炭开采形成的碳源/碳汇分析——以徐州贾汪矿区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2 张黎明;张绍良;侯湖平;张毅;许帮贵;;矿区土地复垦碳减排效果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J];中国矿业;2015年11期

3 付梅臣;郭卫斌;李建民;王薇;;我国煤矿区低碳型土地复垦现状与展望[J];中国矿业;2015年05期

4 Liu Fuming;Cai Qingxiang;Chen Shuzhao;Zhou Wei;;A comparison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for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in open-cut coal mi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年02期

5 侯湖平;张绍良;丁忠义;马昌忠;黄安平;;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以徐州W灣强笪齕J];煤炭学报;2013年10期

6 刘福明;才庆祥;陈树召;周伟;;露天煤矿能源消耗引致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模型建构[J];中国矿业;2012年06期

7 张召;白中科;贺振伟;包妮沙;;基于RS与GIS的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汇量的动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8 才庆祥;刘福明;陈树召;;露天煤矿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J];煤炭学报;2012年01期

9 臧文栓;陈甲斌;郭宝峰;;煤炭行业形势分析及政策研究[J];中国矿业;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振芳;露天煤矿碳排放量核算及碳减排途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徐占军;高潜水位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壤和植被碳库扰动的碳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震;李跃;焦习燕;;能源替代视角下碳排放测算模型构建及减碳机理研究——以煤炭矿区为例[J];矿冶工程;2017年03期

2 杨博宇;白中科;张笑然;;特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06期

3 王善迪;伍艳萍;周萍;尹芳;王昌梅;赵兴玲;吴凯;刘士清;张无敌;;矿区土地恢复生态循环系统及其工艺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09期

4 聂小军;吕洋;刘昌华;于吉涛;王世东;;土地利用与裂缝对采煤沉陷土壤养分的影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5 王安;赵天忠;;北京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17年02期

6 战甜;张武文;包亮;刘军;闫耀东;苏子坤;乌日古玛拉;;基于3S的霍林河一号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7 冯超;朱海玲;徐志强;;基于EIO LCA的铁矿石采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析[J];中国矿业;2017年03期

8 张士强;李跃;张翼;任一鑫;蒋蓬阳;;山东省煤炭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通径分析[J];中国煤炭;2017年01期

9 徐晶晶;张继伟;崔树军;张沛沛;;煤矸石山酸性废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2017年01期

10 李跃;张士强;张翼;;考虑非能耗的煤炭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基于LMDI模型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程伟;煤矿区充填复垦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其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刘晖;毛善君;施超;;基于多元分布滞后模型的瓦斯浓度动态预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2 Dai Kaoshan;Li Xiaofeng;Song Xuehang;Chen Gen;Pan Yongdong;Huang Zhenhua;;Monitoring of CO_2 geological storage based on the passive surface wa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年05期

3 琚宜文;李清光;谭锋奇;;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及碳排放关键问题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4 杨永均;张绍良;侯湖平;;煤炭开采的温室气体逸散排放估算研究[J];中国煤炭;2014年01期

5 侯湖平;张绍良;丁忠义;马昌忠;黄安平;;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以徐州W灣强笪齕J];煤炭学报;2013年10期

6 马杰;吴玉;郑新军;唐立松;王玉刚;;盐生荒漠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涡度相关法和箱式法对比[J];生态学杂志;2013年10期

7 刘向东;张日勇;;2012年中国炼油行业运行回顾及未来两年展望[J];国际石油经济;2013年05期

8 肖玲;赵先贵;许华兴;;山东省碳源与碳汇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关杨;邵超峰;田晓刚;鞠美庭;;2000—2009年中国铅行业碳足迹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年02期

10 谷家川;查良松;;皖江城市带农作物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光;低碳发展模式下中国核电产业及核电经济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2 于婧;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马忠海;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3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4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5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6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7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8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9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10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4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5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6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9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10 记者 王秀兰 实习记者 刘鹏程;美国将控制电厂碳排放[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6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徐杰;低碳城市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控与优化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田雷;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与新常态背景下碳排放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战文娟;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9 段康;基于重置成本法的碳排放权价值评估[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10 王婵娟;中国碳减排财税政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9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99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e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