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取水口和支流的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模型研究与应用
本文关键词: 河流 纳污能力 取水口 支流 出处:《水利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给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以及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基于一维稳态条件下的水质模型,建立了考虑取水口和支流的分段求和模型来计算河流纳污能力。该模型以排污口、取水口或支流入口为控制断面将功能区划分为若干河段,确定各河段的流速,逐段计算纳污能力。相对于传统纳污能力计算模型,模型在考虑了支流和取水的基础上,能更灵活地对应功能区水质目标等级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范围内合理选择水质目标浓度,从而避免出现纳污能力过严格或过宽松的情况。将模型应用于渭河干流陕西段,考虑取水口和支流的模型计算结果为73 814.43 t a,相比于断首控制模型的36 159.96 t a和功能区段末模型的85 365.49 t a,考虑取水口和支流的模型计算结果更适中,同时模型可以得出任意两个控制断面之间的纳污能力;模型中考虑了取水口、支流及分段流速等因素,得到的纳污能力也更科学、合理,能为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Abstract]:In order to control the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into the river, clear water pollutant limits the function of the red line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the water quality model of one-dimensional steady state conditions based on considering piecewise summation model to calculate the water intake and the tributaries of the river pollutant carrying capacity. In this model, the sewage outfall, water intake or entrance for the control section of the branch function area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ections to determine the river flow, calculated assimilative capacit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omputing model assimilative capacity, model based on the tributaries and water, more flexible corresponding functional area water quality target level limit of reasonable range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target concentration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thus, to avoid the WaterEnvironmental capacity too strict or too loose.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Weihe River in Shaanxi, considering the model calculation results of water intake and tributaries of the 73814.43 t a, compared to the First off control model of 36159.96 t a and functionsection end model of the 85365.49 t a,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water intake and tributaries of the model considered more moderate, and the models can be drawn between any two control section of the pollutant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considering the intake factors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tributaries and sectional flow velocity, the pollutant ability is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an clear water pollutant limits the function of the red line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into the river control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9186,51679188)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1019)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2015KJXX-30)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龙喜,朱党生,姚琪;宽浅型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韩龙喜,朱党生,蒋莉华;中小型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方法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李如忠,汪家权,王超,钱家忠;基于未确知性信息的河流纳污能力计算初探[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李如忠,汪家权,王超,钱家忠;不确定性信息下的河流纳污能力计算初探[J];水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5 毛媛媛,王锡冬;江苏省淮河流域纳污能力浅析[J];水资源保护;2003年03期
6 叶青季,孔繁力;纳污能力和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定义分析[J];吉林水利;2005年06期
7 杨迪虎;淮河淮南、蚌埠段动态纳污能力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5年04期
8 李红亮;李文体;;水域纳污能力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S1期
9 杜斌;闫春淼;;汾河太原段纳污能力计算与思考[J];山西水利;2006年06期
10 王晓f;;梯级开发河流纳污能力分析计算[J];东北水利水电;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迪虎;;淮河淮南、蚌埠段动态纳污能力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克先;;径流资料匮乏区域中小河流纳污能力计算耦合模型[A];海峡西岸水环境治理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3 黄永;赵兴龙;任兴海;;淄博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达标对策[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4 吴师;;淮河鲁台子—石头埠段动态纳污能力估算及水质污染预测预报[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范留明;程卫习;李娟芳;;伊洛河纳污能力研究及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C];2006年
6 朱晓红;;唐山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污染物削减量计算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阎梅;张宝林;严林浩;方琼;王福喜;童春华;;洪湖纳污能力分析(湖泊论坛)[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马巍;廖文根;禹雪中;;引江济太条件下太湖纳污能力动态变化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姜亦峰;李虹;颜凡尘;艾亮;;辽宁省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与措施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一辑)选编[C];2011年
10 王亚妮;罗纨;李珍珍;;mP灞河流域纳污能力与排污总量控制分析[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李昆 记者 廖晓生;全市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启动[N];南昌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杨亚非;我国首部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今起实施[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记者 欧阳新华;黄河流域(片)重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及限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N];黄河报;2012年
4 通讯员 李兴云 张名杰;胶州——保护水资源从基础着手[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周长征 颜超华;专家给三峡库区水域“体检开方”[N];湖北日报;2004年
6 陈廷榔;能建拦湖大坝吗?[N];中国环境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美正;不同流量下的皖河流域纳污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王晓f;福建省闽江沙溪纳污能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许仁义;福建省典型水体纳污能力计算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董相如;淮北市河流纳污能力及污染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隋明锐;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模拟与纳污能力核算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庄重;伊通河长春段动态纳污能力及水质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董淼蕾;区域用水总量与纳污能力宏观联合分配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8 张川;河道纳污能力与雨水溢流冲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10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10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