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木APMP预浸废水抽出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APMP制浆废水 预浸渍 化感物质 铜绿微囊藻 出处:《环境工程》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乙酸乙酯和甲基叔丁基醚两种有机溶剂对桉木APMP预浸渍废水进行抽提,提取其中化感物质并应用于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研究。采用GC-MS分析2种化感物质的组分,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抽出物种类为32种,抽提得率为174 mg/L,甲基叔丁基醚抽提物种类为29种,抽提得率为88 mg/L。2种溶剂抽出物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其中乙酸乙酯抽出物中有机酸为55%,甲基叔丁基醚抽出物中有机酸为66%,其余为醇类、酯类、醚类和胺类物质。将乙酸乙酯抽提的化感物质浓度设为50,100 mg/L,对铜绿微囊藻进行抑藻研究,其最高抑藻率分别为21.62%和27.65%,抑藻效果显著。
[Abstract]:Eucalyptus APMP preimpregnated wastewater was extracted with ethyl acetate and methyl tert-#china_person0# ether. The allelochemicals were extracted and applied to inhibit microcystis aeruginosa. The components of the two allelochemicals were analyzed by GC-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32 kinds of ethyl acetate extractives, the extraction rate was 174mg / L, the extraction rate of methyl tert-#china_person0# ether was 29 kinds, and the extraction rate was 88 mg/L.2.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extracts were organic acids. The organic acids in ethyl acetate extracts were 55 and 66 in methyl tert-#china_person0# ether extracts. The rest were alcohols and esters. The concentration of allelochemicals extracted by ethyl acetate was 50,100 mg / L, and the highest inhibition rate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ere 21.62% and 27.65,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造纸学院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
【基金】: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项目(201606)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14JCZDJC40500)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610057039)
【分类号】:X52;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艳;庞金钊;杨宗政;刘欣;于鹏;宋健;;杨木APMP废液的生物转化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2 孙媛芳;谢益民;高洪贵;;漆酶作用下添加对-羟肉桂酸处理APMP废水的研究[J];中华纸业;2009年14期
3 施英乔,丁来保,李萍,房桂干;厌氧—好氧处理高得率浆APMP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4 李志健,王志杰;红麻全秆APMP废液厌氧生化毒性危害的研究[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康家玉;王孟效;米林安;;APMP制浆废水处理系统的综合设计[J];中国造纸;2007年08期
6 刘红涛,李杰,席宇,赵以军,薛乐勋;铜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7 卜艳珍;李效宇;张榜军;;河南省某水库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毒性测定[J];水利渔业;2007年06期
8 林必桂;杨柳燕;肖琳;曾巾;;赖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9 吴湘;杨肖娥;韩志萍;王趁义;叶金云;;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6期
10 刘辉;吴同华;杨利平;周凤霞;曾清如;;铜绿微囊藻的分子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来保;房桂干;施英乔;盘爱享;蔡群欢;符芳蓉;;杨木P-RC APMP废水污染特征及污染物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2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上官小亚;洪喻;胡洪营;;白蜡落叶酸化降解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鲜U_鸣;;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杨柳燕;钟寰;秦伯强;肖琳;蒋丽娟;;底泥和铜绿微囊藻的磷迁移[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7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8 林莉;李青云;黄茁;吴敏;冯雪;卢云黎;;微电流电解对铜绿微囊藻的持续抑制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9 张睿;王广军;;枯草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翠华;李国锋;吴彦;王玉;;用脉冲放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辉;金鱼藻和水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孙朋飞;溶藻菌与絮凝技术处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武峗;女贞子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抑制作用与机理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4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6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浩宇;微波强化铁碳内电解法处理APMP废水[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帅;零价铁活化过硫酸铵氧化降解APMP废水[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根元;白水尾渣及APMP废液在瓦楞原纸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6年
4 余游;稀土钕、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5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7 郝中n\;十种常见药用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8 洪旭鹭;有机农药对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李婷;不同磷条件下高温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0 鲁男;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18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1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