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贸易利益核算:基于隐含碳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3-01 06:24

  本文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气候变化 中美贸易 隐含碳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出处:《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Abstract]: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 key to climate change in attitude and action is global emissions of success or failu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ulti 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MRIO), from the "carbon tr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accounting is under the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of this result from the final demand structure lev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2011 China on American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exports to 476 million 620 thousand tons (Mt), accounting for 5.67% China carbon emissions,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 carbon export as 51.84Mt, accounted for only 0.99% of U.S. carbon emissions, this imbalance is the result of "American consumption, Chinese pollution". In additi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mbodied carbon export structure has many similarities, but Chinese of beauty embodied carbon export industry concentration is too high. The volume of goods trade is not decided Sino US trade is mainly due to carbon Su,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dustry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o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refore, the two countries i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should follow the "innovation, harmony, green, open, five development ideas of sharing, from the demand side and the supply side of joint efforts to reduce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增加值贸易隐含碳的影响与减排路径研究”(71573180)
【分类号】:F752;F757.12;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辉,陶于祥;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年04期

2 徐峻;气候变化的新认识[J];世界环境;2000年01期

3 ;英国发表气候变化对公众健康影响的报告[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年01期

4 ;联合国一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是21世纪的严重威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5 张乐勤;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之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6 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7 干海珠;中加气候变化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中[J];环境保护;2002年12期

8 张伟;关注气候变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气候变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9 David King;让我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J];世界环境;2004年03期

10 江年;;英国气象部门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巨大风险[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华;刘春兰;陈操操;李铮;;加州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魏钦平;张强;刘松忠;王小伟;;气候变化对苹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雁萍;;浅谈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4 于灏;王兵;魏一鸣;;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态度的调查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5 刘芳;;气候变化适应法初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唐汇;;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7 陈清华;;气候变化对河口区营养盐环境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8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董迎玺;刘召彬;;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刍议[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10 Gregory R.Carmichael;Sarika Kulkarni;Yafang Chen;V.(Ram)Ramanathan;Scott Spak;;短效的气候强制机构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环境问题:政策与行动”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和;我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记者 赵庆国;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黄勇;中国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柳艳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迈出坚实步伐[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黄勇;联大首次举行气候变化专题辩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6 高建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李秀中;乐施会:富国每年应出资500亿美元助穷国应对气候变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许非;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用行动说话[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本报驻京记者 孙佳华;今天,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张介岭;联合国发布《2007年气候变化报告》[N];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纪华;碳视角下省域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刘夏;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NPP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3 王原;城市化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陈新伟;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刘凌轩;应对我国气候变化挑战的管治问题[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南非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杜宁;气候变化认知、社会责任感与公众减排行为[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谢琼芳;城市交通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效应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刘海月;气候变化对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与风险应对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王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6 赵娜;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法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7 徐靓;气候变化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8 阮福创;评估气候变化对越南同塔省的影响和应对方案[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毛媛媛;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冯冲;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0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50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d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