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我国区域碳排放的收敛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18:25

  本文选题:区域碳排放 切入点:收敛模型 出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结合经济增长理论的收敛概念,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及全国区域范围碳排放的不同收敛性、动态演进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不同收敛模型分析中国三大区域及全国范围碳排放差异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σ收敛特征不同;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存在绝对β特征;不同区域碳排放条件β收敛分别具有不同的收敛路径。因此应该理性地认识中国不同区域碳排放差异的动态变动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差异性减排策略,更加快速地实现全国范围的整体减排。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convergence concept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e convergence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nd the whole country is differ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ynamic evolution are analyzed. Based on different convergence models, the convergence of carbon emission differences in three regions and countries in China is analyz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level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re different, and there are absolute 尾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levels in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ent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 conditions 尾 convergence have different convergence paths, so we should rationally understand the dynamic trends of carbon emission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nd put forward different emission reduction strategies. To achieve a more rapid nationwide overall emission reduction.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B16YJ002)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资助项目(2017lslktyb-074)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SZ160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601240) 东北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XNB201704)
【分类号】: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佟昕;陈凯;李刚;;国际贸易与碳排放的空间维度溢出——基于中国30个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验证[J];经济管理;2014年11期

2 范体军;骆瑞玲;范耀东;张莉莉;常香云;;我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年03期

3 何维达;张凯;;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1期

4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的EKC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10期

5 李磊;刘继;;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的工业二氧化碳强度驱动因素分析——以新疆为例[J];生态经济;2011年04期

6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7 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8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9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洋;孔秋月;;京津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7年08期

2 杨加猛;;江苏省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经济视角[J];生态经济;2017年08期

3 张明志;孙婷;李捷;;中国制造2025的碳减排目标会实现吗[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4 李欣;曹建华;孙星;;空间视角下城市化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分析——以长三角区域为例[J];环境经济研究;2017年02期

5 汪行;范中启;张颖;;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冲击效应和贡献度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7年04期

6 焦高乐;严明义;;中国城镇化进程对碳强度的影响研究——基于脱钩指数与关联规则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04期

7 佟昕;;我国区域碳排放的收敛性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8 陈丹艳;杨振超;孔政;胡晓婷;陈乐涵;何蔚;王晓旭;;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J];北方农业学报;2017年03期

9 黄芳;卢愿清;;中国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居民消费的视角[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年12期

10 黄勤;何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空间特征——基于LMDI模型[J];财经科学;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体军;骆瑞玲;范耀东;张莉莉;常香云;;我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年03期

2 高洪成;娄成武;;“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2年06期

3 涂正革;;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4 朱远程;张士杰;;基于STIRPAT模型的北京地区经济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12年01期

5 张乐勤;李荣富;陈素平;祝亚雯;许信旺;;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及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模型[J];资源科学;2012年02期

6 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1年11期

7 龙志和;陈青青;;中国区域CO_2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年08期

8 王威威;高知灵;李国翠;李新;;低碳经济下钢铁行业的低碳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8期

9 李卫兵;陈思;;我国东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易艳春;宋德勇;;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62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62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1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