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麦饭石对复合污染土壤Cu、Cd的修复

发布时间:2018-03-06 20:03

  本文选题:麦饭石 切入点:复合污染 出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指示生物,以天然麦饭石(NM)和麦饭石包膜肥(CM)为污染土壤钝化剂,探讨两者对污染土壤Cu、Cd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施用麦饭石钝化剂后,土壤Cu、Cd的活性降低,钝化后土壤弱酸提取态Cu由37.36%分别下降至15.07%和17.72%,弱酸提取态Cd由30.44%分别下降至26.27%和27.78%。黑麦草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均能准确地指示天然麦饭石(NM)和麦饭石包膜肥(CM)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天然麦饭石(NM)和麦饭石包膜肥(CM)对污染土壤Cu、Cd形态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对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Abstract]:Lolium perenne L.) was used as indicator organism, and natural wheat stone (NM) and Maifan stone coated fertilizer (CMM) were used as passivating agents to study the passivation effect of the two on contaminated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ssivating agent of Maifanshi was applied to the polluted soil. The activity of Cu ~ (2 +) in soil decreased from 37.36% to 15.07% and 17.72 ~ 2, and that of CD from 30.44% to 26.27% and 27.78 respectively. The biomass of ryegrass was decreased after passivation, and the activity of Cu ~ (2 +) in soil decreased from 37.36% to 15.07% and 17.722, respectively.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root activity can accurately indicate the remediation effect of NM and CMM) on contaminated soil. The effects of NM) and CMM on the forms of Cu and CD in contaminated soil are not different.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activities of soil ure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作者单位】: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
【基金】: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T201422014)~~
【分类号】:X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霞;朱新萍;李辉信;贾宏涛;朱渊;;蚯蚓对天竺葵-土壤体系中Cd转运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年03期

2 张若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和底质中微量Cd[J];中国环境监测;1990年01期

3 陈笑;;水稻镉(Cd)毒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0年07期

4 杨江江;龙健;李娟;吴迪;刘方;廖洪凯;韩爽;;煤矿废水对煤矸石及周围农田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5 杨建军;关卫省;路屏;;缺水重污染河流可溶性金属Cd水质基准研究[J];环境科技;2013年02期

6 何江,李朝生,王新伟,孙卫国,米娜;黄河沉积物对Cd~(2+)的吸附及其形态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7 杨辉;孙伶;邵红;;壳聚糖负载膨润土吸附Cu~(2+)的研究[J];辽宁化工;2010年09期

8 李军;梁吉哲;刘侯俊;韩晓日;黄元财;芦俊俊;赵曦;;Cd对不同品种水稻微量元素累积特性及其相关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9 田玉红;柳江河沉积物去除水中Cu(Ⅱ)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李英敏,杨海波,吕福荣,刘艳,张欣华,于媛;小球藻对Cu~(2+)的吸附性能及动力学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雪梅;谭小丽;杨世通;陈长伦;王祥科;;静态法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放射性核素~(64)Cu(Ⅱ)和磷酸盐在氧化铝上的相互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蒋艳红;马少健;林美群;;高炉渣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3 顾雪元;王晓蓉;孙剑;;Cd(Ⅱ)在我国三种典型土壤上的地球化学形态模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张鑫;周涛发;袁峰;肖正辉;谭绿贵;;铜陵矿集区土壤Cd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启红;夏红霞;;EDTA去除土壤中Cu~(2+)的优化[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鹏;安志装;赵同科;刘宝存;;玉米种植条件下沸石对土壤Cd、Pb含量变化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7 于凤鸣;刘玉艳;陆鸣;王栋;;Cu、Zn胁迫对地肤种子萌发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8 赵梅青;马子川;吴银素;;用高锰酸钾改性提高竹炭对Cu~(2+)的吸附能力[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段永惠;张乃明;史静;;磷肥施用对土壤-作物系统中镉累积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勤松;施国新;;镉(Cd)在黑藻叶细胞中的亚显微定位分布及毒害效应分析[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龙於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重金属Cu和Zn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丹丹;蚯蚓及蚓粪对植物修复Cu、Zn污染土壤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张彦;太湖溶解性有机质对Cu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4 徐勤松;黑藻对水体Cd、Cu、Zn污染的反应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智超;改性蔗渣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陈一染;生物阴极微生物电解池去除Cd(Ⅱ)的外加电压与碳源效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子焱;无机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去除水中的Cd~(2+)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李彩云;北方水体中藻类富集Cd~(2+)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胡伟;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壤Cd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6 苏向楠;NO对Cd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氧化损伤与Cd积累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雷雯瑞;菲降解细菌PHE-1和PHE-2对Cu、Cd耐性的差异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陈雪;Cu(Ⅱ)协同酒石酸/草酸光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甲基橙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9 孙竹;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L.)对Cd的富集特征及生理响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10 刘英杰;荠菜对Cd、Pb胁迫的生理响应与富集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76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76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2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