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与厘正:公私合作模式下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进路
本文选题: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切入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出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公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模式正影响着政府治道的变革路向和精神维度,也引导着环境治理从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然而,在环境治理的实践中,公私合作模式亦在实施层面和制度层面呈现出阶段性挫折。这种挫折一方面源于环境准公共物品属性制约着私人主体自愿提供环境公益的意愿,另一方面源于PPP顶层制度的缺失。对此,可以通过建立具有一定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引导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由"准公共产品"转换为一定程度的"私人产品"或"可付费产品",解决环境公益的有效供给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同侪生产模式",以解决复杂条件下的环境公益的有效供给难题。同时,基于猎鹿博弈理论,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将公私合作的均衡状态固化,并建立金字塔型的规制策略以解决环境公益的可持续供给问题。
[Abstract]:As a new mode of governance,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mode is influencing the changing direction and spiritual dimension of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also gui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rom single-center governance to multi-center governance.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n the one hand, this setback comes from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quasi-public goods, which restricts private subject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s voluntaril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ue to the lack of PPP top-level system. We can set up an exclusive property right system to guide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from "quasi-public goods" to "private products" or "payable produc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ffective supply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s. On this basis, the "Peer production Model" is further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ffective supply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welfare under complex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game theory of deer hunting, the equilibrium state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should be solidified through reasonable system design. And establish pyramid regulation strateg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supply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s.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私合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模式创新与法律保障研究”(15CFX053)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启航计划项目(2014QHZ004)阶段成果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发表
【分类号】:X321;F2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燕惠民,肖顺勇,谭济才;南方农村环境现状与清洁建设探讨——以湖南农村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04年01期
2 万加连;浅析农村环境安全屏障的构建[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2期
3 陈锋,李晓林,吴秀美,刘海,蔡明元;众说深感忧虑的农村环境[J];开放潮;2004年07期
4 李世顺;改善农村环境 推进小康建设[J];云南农业;2004年12期
5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目次[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6 穆俊岭;;探索农村环境整洁工程新途径——杜尔伯特县新农村环境建设的几点做法[J];大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欢迎订阅2009年《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年03期
8 郭文芹;魏嘉桐;;农村社区环保——农村环境改善的新出路[J];消费导刊;2009年17期
9 陈尧;;浅议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年20期
10 ;中国将投资治理农村环境 未来3年1亿农村人受惠[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狄莺;;慈溪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和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郭书花;;邢台市农村环境现状与思考[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刘泽萍;;针对农村环境现状 谈构建生态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陈叶兰;;论我国农村环境行政管理的失灵[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吴新慧;;风险社会:农村环境受损群体及其抗争行为分析[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吴新慧;;风险社会:农村环境受损群体及其抗争行为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汪雅谷;;农村环境与无污染农产品生产[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王文富;刘国放;朱好;;农村环境与管理对策的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9 张天祥;刘春雨;;试论开展农村环境联片整治的重要性及建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10 于潇;苏时鹏;;农村环境网络化治理[A];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萍 李荣华;曾国福:新农村应大力整治农村环境[N];华兴时报;2007年
2 记者 姜健;强化农村环境监管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N];牡丹江日报;2008年
3 王司光 记者马怀华;加快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N];鸡西日报;2008年
4 记者 施晔;新一轮农村环境综治启动[N];南通日报;2010年
5 陈官辉 陈伟;以奖促治整治农村环境[N];闽北日报;2010年
6 记者 朱扬 通讯员 于苗;我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N];恩施日报;2011年
7 彭峰 邱灿旺;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现场会在泰宁召开[N];三明日报;2011年
8 任晓明;我省将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N];太原日报;2011年
9 记者 骆耀明;学习先进经验 改善农村环境[N];徐州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韩超;全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会议召开[N];德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加秀;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环境保护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卢静;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协同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张镂尘;怀化市农村环境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潘晨;中国农村环境契约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陈湘如;石狮市永宁镇梅港片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后评价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6 钟诚;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生态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7 刘保平;巢湖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技术方案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8 康之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效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军;甘肃省农村环境安全评价与预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翠;新农村环境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4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5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