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环境空气颗粒物及其碳组分变化特征
本文选题:空气质量等级 + 颗粒物 ; 参考:《环境科学》2017年09期
【摘要】:为研究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环境空气颗粒物及其碳组分变化特征,于2016年3月在廊坊市对环境空气中PM_(10)、PM_(2.5)和PM1质量浓度及PM_(2.5)中碳组分质量浓度进行了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廊坊市PM_(10)、PM_(2.5)和PM1质量浓度较高,其分别为204.1、107.9和87.8μg·m~(-3),日变化趋势呈双峰型分布.总体来说,当空气质量越好,PM_(10)、PM_(2.5)、PM1及其碳组分(OC、EC、SOC和POC)质量浓度越低,PM1/PM_(2.5)、PM1/PM_(10)和PM_(2.5)/PM_(10)比值越小.但"中度污染"时,PM_(10)质量浓度最高,且PM1/PM_(10)和PM_(2.5)/PM_(10)达到谷底值;同时OC质量浓度比"轻度污染"略低,而明显低于"重度污染",且主要出现在13:00~23:00,表明"中度污染"时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占比下降,与其对应的首要污染物相一致.此外,OC/EC比值大于2.0,通过最小OC/EC比值法估算PM_(2.5)中SOC和POC,其浓度均值分别为12.2μg·m~(-3)和5.0μg·m~(-3).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bient air particles and their carbon components under different air quality grades, in March 2016,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_ (10), PM_ (2.5) and PM1 concentration and PM_ (2.5) in the ambient air were monitored on line in Langf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_ (10), PM_ (2.5) and PM1 in Langfang was higher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 204.1107.9 and 87.8 g m~ (-3) were distributed in Shuangfeng type, respectively. As a whole, the better the air quality, PM_ (10), PM_ (2.5), PM1 and its carbon components (OC, EC, SOC and POC), the lower the mass concentration, the smaller the PM1/PM_ (2.5), 10 and 2.5 (10), bu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10), and 10 (10) when "moderate pollution". PM_ (2.5) /PM_ (10) reached the bottom of the valley, and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OC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mild pollution", and obviously lower than "severe pollution", and it appeared mainly in 13:00~23:00. It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fine particles and ultrafine particles decreased when "moderate pollution", and the ratio of OC/EC was greater than 2, and it was estimated by the minimum OC/EC ratio method.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SOC and POC in PM_ (2.5) are 12.2 g g m~ (-3) and 5 g g m~ (-3)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交通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廊坊市海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国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C23B02)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2700-05)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帅杰,朱坦;城市空气颗粒物开放源理论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2 王帅杰;贺君;;城市空气颗粒物开放源基础理论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S1期
3 赵天骄,宋彩军,仝青,冯沈迎,杨芳,阮玉英;呼和浩特市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中汞的分布规律[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3年03期
4 任启文;王成;郄光发;杨颖;;城市绿地空气颗粒物及其与空气微生物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5期
5 邢小茹;吴国平;胡伟;王春利;魏复盛;陈宇新;;人体对空气颗粒物中硼吸收率的初步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6期
6 俞顺章;宋伟民;;空气颗粒物等污染与健康[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7 杨音声;陈娜;;太原市城区空气颗粒物开放源起尘量的估算[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8 彭林;崔昊;张建强;任照芳;牟玲;;山西省四城市空气颗粒物中碳的组成特征[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夫美;陈丽;焦姣;张雷波;姬亚芹;白志鹏;张利文;孙增荣;张星梅;;冬季天津家庭室内空气颗粒物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05期
10 梁超轲;;城市空气颗粒物的遗传毒性:空气颗粒物诱变性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彭林;牟玲;任照芳;陈娜;施瑞良;;长治市城区空气颗粒物中总碳的同位素组成[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2 何剑;徐国胜;武明智;;公路隧道空气颗粒物净化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齐飞艳;赵勇;樊巍;朱延峰;;三种植物配置净化空气颗粒物能力的比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刘光辉;杜世勇;王在峰;范国兰;张厚勇;李海滨;;济南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楠;王华;杨乃旺;史沁蔚;;城市区域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量化考核研究探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6 刘迎云;熊佩;韩丹凤;彭莹;刘嘉林;;南方某尾矿库区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重金属污染特征[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7 彭林;李剑;白志鹏;朱坦;徐永昌;冯银厂;;郑州城区空气颗粒物中PAHs分子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解析[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李晓林;杨永兴;朱燕;高松;李玉兰;徐崎;谈明光;李燕;;城市铂族金属污染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科技创新基地、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白志鹏 韩斌 郭光焕 天津医科大学 汤乃军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宝庆;空气颗粒物基准研究亟待加快[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牛香;可解树木吸附PM2.5量化分析难题[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3 记者 熊志宏;中国首次进行PM2.5空气颗粒物研究[N];中国环境报;2000年
4 记者 陈玺撼;去年AQI优良率66%[N];解放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周迎久 通讯员 翟恒伟;有的放矢靶心何在?[N];中国环境报;2014年
6 记者 蒋聪;所有施工企业必须做到“五个百分百”[N];兰州日报;2013年
7 早报记者 李伟;“治理雾霾现在没法出方案”[N];东方早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杨万东;与雾霾对抗的日子[N];河南日报;2013年
9 记者 陈玺撼 李蕾;弱气压笼罩是近期重污染首因[N];解放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维康;北京市主要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张建强;基于稳定碳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的空气颗粒物(PM_(10))源解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3 陈玉平;不同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水平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姬亚芹;城市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冬梅;太原市空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来源解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姚欢;超声提取和离子色谱新方法在空气颗粒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 贾益豪;夏季城市主干道林带对空气颗粒物扩散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王卓;能量色散X荧光仪在空气颗粒物成分分析中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任小波;林分垂直梯度气象要素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6 崔昊;晋城市采暖季空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葛璇;济南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8 于丽胖;城市道路绿化配置对空气颗粒物和CO扩散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吴志萍;城市不同类型绿地空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路新燕;郑州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状况调查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41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4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