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禀赋区域间差异对环境管制效果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环境管制 + 能源自给率 ; 参考:《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恶化,由此带来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正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和法规,一则是通过这些环境制度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二则是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学中,环境管制的目的是解决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对于古典经济学家而言,环境管制势必会导致减排和经济增长不可兼得的“两难困境”。与此观点相反的波特假说则认为,适当的环境管制可以实现环境红利和经济红利双赢。我国现有研究环境管制的文献也有证实波特假说的。对于管制者而言,何为适当的环境管制呢?或者说,环境管制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哪些重要的因素呢?现有的文献对此虽有涉及,但是总体上比较匮乏,且既有文献的研究也主要关注究竟采用怎样的环境管制工具上,即到底是采用行政命令型的(如排放收费),还是采用市场激励型的(如排污权交易),却忽略了我国能源区域间的差异性对环境管制效果的影响。我国能源分布的区域性差异是否影响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和污染减排的效果?能源是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煤炭是我国工业的主要能源。我国工业对煤炭的依赖程度一直处于70%甚至更高的水平。煤炭能源日益枯竭和价格的浮动将会影响到我国工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地域特征是呈东、中、西阶梯型递减趋势,这样的发展特征与生俱来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而且这样的发展忽略了我国能源分布的地域差异。伴随着我国工业的深入发展,这样的差异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国整个工业布局的调整。研究我国能源禀赋区域差异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工业大气污染物管制效果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制定合适的环境管制政策和产业政策。近期既有环境管制的研究,主要是以波特假说中关注的环境红利和经济红利为目标,验证波特假说的现实存在,或者是寻找合适的环境管制强度。既有文献关于环境管制对工业的管制效果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一,环境管制是否会降低工业的污染水平;第二,环境管制是否会提高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寻找合适的管制强度需要关注的因素。借鉴了以上研究角度,但将研究重点转到能源禀赋的区域间差异性对环境管制效果的影响上,利用2000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简称APPCEL2000)这一自然实验,分别采用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简称DID)和分位点倍差法(Quantile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简称QDID)研究能源禀赋形成的区域差异是否会导致环境管制效果的地域差异。本文将逐层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使用消除二氧化硫来源影响的公式计算环境管制强度;使用能源自给率公式计算出我国各地区历年的能源自给率。第二,对我国的环境管制和工业2SO减排效果、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固定效应和分位点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环境管制强度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分析了能源禀赋地域性的差异对地域间工业2SO减排、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管制效果的影响。实证得出,能源禀赋地域差异影响APPCEL2000的管制效果:在政策实施后,相对于能源匮乏地区,能源丰富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出现了明显上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却显著地提高了。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Abstract]:China ' s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hina ' 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tensity and industri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using fixed effect and sub - site fixed effect model . Finally ,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article ,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424;X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锋;;浅析我国环境管制之挑战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2 周海蓉;;国外学者关于环境管制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7年22期
3 杜凯;徐盈之;;我国制造业环境管制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2期
4 王光玲;张玉霞;;对我国环境管制政策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市场;2008年14期
5 王冠丽;唐香玲;;环境管制与我国出口企业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12期
6 侯伟丽;;严格的环境管制会损害竞争力吗?——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刘贵清;;环境管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年16期
8 李创;;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9年12期
9 刘志阔;刘承毅;;中国环境管制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经济;2010年14期
10 朱青;罗志红;;变革新构想:环境管制区域化[J];环境保护;201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许士春;;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2 ;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王军;;环境管制、企业创新与国际竞争力[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4 马丽;;全球环境管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军;;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潘圆圆;唐健;;环境管制差异与中国高污染产业的出口: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分析[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0)——第六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7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侯伟丽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加强环境管制对企业和产业均利大于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湖南大学 刘建民 陈果;资本跨国流动下的环境管制[N];光明日报;2008年
3 魏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环境管制与工业绩效可否兼得[N];东方早报;2014年
4 李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废水:环保的优先管制对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陈健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管制的进展、问题与改进方向(下)[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6 陈健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管制的进展、问题与改进方向(上)[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7 程珂;环境对贸易的反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袁东;环境成本:无法承受的代价[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熊鹰;政府环境管制、公众参与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吴磊;环境管制对FDI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鹏菲;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空气污染治理机制转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夏慧;环境管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反应[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3 徐凯歌;加拿大油砂投资与环境管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刘汉伟;地方政府环境管制行为与工业污染治理绩效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
5 冯春雷;能源禀赋区域间差异对环境管制效果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
6 沈荣珊;环境管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陈琦;环境管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8 宋姣姣;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小浩;中国工业环境管制的机会成本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婷;政府效率、环境管制与中国工业企业增长[D];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67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6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