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本文选题:甘孜州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参考:《生态学报》2017年19期
【摘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生态状况良好而经济相对滞后,评估甘孜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对甘孜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核算甘孜州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包括对甘孜州的产品提供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进行价值评估,以期用直观的经济数据揭示甘孜州生态系统对人们的直接贡献。核算结果显示,甘孜州2010年全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7545.59亿元,人均71.18万元,是当年该州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的约61倍。其中,调节服务的价值最大,为6842.28亿元,占GEP总值的90.68%;产品提供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分别为632.64亿元和70.67亿元,占GEP的8.38%和0.94%。研究认为甘孜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保护甘孜州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们的福祉,该结果可以为甘孜州的生态系统管理、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依据。
[Abstract]: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Ganzi prefecture) has a good ecological condition and relatively lagged economy. Evaluat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and its value in Ganzi Prefecture will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Ganzi Prefectur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irect contribution of the ecosystem of Ganzi Prefecture to people by calculating the gross value of ecosystem of Ganzi, including providing service, adjusting service and cultural service, the direct contribution of ecosystem to people is revealed with direct economic data. The accoun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GDP of Ganzi Prefecture in 2010 is 754.559 billion yuan and 711800 yuan per capita, which is 61 times of the GDP and GDP per capita in that year. The value of adjustment service was 684.228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90.68% of the total value of GEP, and the value of product service and cultural service was 63.264 billion yuan and 7.067 billion yuan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8.38% and 0.94% of GEP.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of Ganzi Prefecture is of great value, and protecting the ecosystem of Ganzi Prefecture is to protect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This result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Ganzi Prefec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3402)
【分类号】: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维东,卓丽菲亚;新疆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02年02期
2 李庆华;李松江;;浅析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5期
3 赵小明,,王崇圣,蒋继武,苗瑞福;生态系统三大效益的讨论[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5年04期
4 赵士洞;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背景、任务和建议[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5 魏贵红,魏林,王智;解说生态系统[J];内蒙古林业;2001年09期
6 施晓清,赵景柱,吴钢,欧阳志云;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及其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7 陈丽;;生态系统的进化[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龙华;长江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保护 Ⅰ.长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现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张乃莉,王娓,郭继勋;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2004年03期
10 ;美国“水淹”大峡谷重塑生态系统[J];海河水利;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六君;;生态系统突变及其理论研究进展[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正春;安黎哲;王勋陵;;关于生态系统的“生态穴”模型[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冯剑丰;;生态系统多稳态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X;;生态系统的预启动机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柏智勇;章建文;;生态系统的若干控制问题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6 孙艳青;张海燕;王颖;;生态系统调节、保护功能的量化分析——以某高速公路生态验收调查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7 郑贵鸿;;石家庄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任海;唐小焱;彭少麟;;退化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庄长伟;欧阳志云;徐卫华;郑华;王效科;白杨;;基于MODIS的海河流域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分析[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卫;;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稳定性阈值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生态系统恶化威胁人类健康[N];中国气象报;2000年
2 记者 董映璧;俄开发出最优生态系统存在模型[N];科技日报;2006年
3 刘恕;1360名科学家认为地球不“健康”[N];科技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晓丽;生态系统可持续是生命延续的前提[N];辽宁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蔡岩红;80%近岸生态系统亚健康或不健康[N];法制日报;2013年
6 徐旭忠;消失的鱼群:长江生态系统的“病危通知书”[N];新农村商报;2013年
7 景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8 红尘 学红;生态系统恶化危及人类健康[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9 刘平;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N];中国信息报;2003年
10 记者 王俊鸣;“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正式启动[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雨;省域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曾琳;区域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3 叶属峰;大型工程对长江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
4 关峻;复杂生态系统的无标度理论研究及其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陶金;中国耕地生态系统运行效应与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方显瑞;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环境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陈洪全;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垦区生态系统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学真;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范学忠;崇明东滩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翠;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钇蒙;河南省种植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倩竹;东莞市城市化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3 李想;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D];延边大学;2016年
4 卢雯;广西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5 韦金昌;复杂生态系统的广义信息熵理论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6 魏雅丽;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党宏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师晓娟;兰州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与结果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辉;复杂生态系统的分形及动力学特性[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高雪娇;道路干扰下的生态系统空间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42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4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