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减排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与对比研究——兼论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碳强度下降的双重目标
本文选题:碳总量减排 + 碳强度减排 ; 参考:《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9期
【摘要】:通过构建包含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碳减排政策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碳总量减排与碳强度减排两类政策的减排效应与经济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碳减排政策均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碳强度下降的目标,但由于政策的减排力度和减排路径差异原因,碳总量减排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碳强度减排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程度较低.基于社会福利和减排成本视角对不同碳减排政策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发现,与强度减排相比,总量减排方案下的社会福利更高且其减排成本略小,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促进碳强度减排政策向碳总量减排政策的稳步过渡,是实现福利增进与环境改善等多重红利的重要途径.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ncluding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the emission-reduction effects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emission reduction intensit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ath,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has a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arbon intensity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on economic growth is low.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elfare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st, the cost benefits of differen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are compared. Compared with intensity emission reduction, the total emission reduction scheme has higher social welfare and lower emission reduction cost, so it has som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steady transition from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policy to total carbon reduc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multiple dividends such as welfare enhancement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30303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11)
【分类号】: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本;经济增长 环境遭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年06期
2 李加军;许佩洲;;浅论环境优化经济增长[J];天津科技;2006年05期
3 杨代友;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J];兰州学刊;1997年02期
4 宋香荣;伍丽鹏;周杰;;新疆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年02期
5 王学定;范宪伟;韩金雨;高峰;;生态足迹视角下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2年22期
6 ;兼顾社会和环境以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4期
7 何正霞;;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高蓓蕾;;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9年06期
9 刘瑞;王文文;刘笑;张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11期
10 余亚东;胡山鹰;陈定江;沈静珠;金涌;;中国1982—2006年间的经济增长生态指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陶伯进;;论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及其实现战略[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2 丁咏梅;李寿贵;武雪菲;;环境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1系统工程[C];2014年
3 李瑛珊;周梁;;珠海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库兹涅茨曲线[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4 马俊;;西部环境与经济增长[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2期 总第16期)[C];2005年
5 王兴杰;;中美日经济增长及其资源环境成本比较与建议[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6 安和平;;贵州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8 陈金泉;;基于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建设研究——以赣州市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备军;保护环境要与经济增长并重[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宗建树;实现历史性转变: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齐建国 韩胜军;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召开“经济增长与环境”课题组第三次会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赵伟 德安县委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N];九江日报;2008年
5 渤海大学 潘爽;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辛文;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7 记者 陈颐;经济增长和气候改善可实现双赢[N];经济日报;2014年
8 记者 万京华 通讯员 王顺华;环保产业成莱芜市经济增长新亮点[N];莱芜日报;2006年
9 陈谦;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N];中国环境报;2006年
10 古文洪 顾立林;环保产业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瑞萍;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美;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石振霖;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3 孙倩倩;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4 倪淋玉;浙江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5 岳梦玮;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孙花;北京市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关系及绩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7 朱越;基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代价的黑龙江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陈雨o,
本文编号:1995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9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