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2016年12月16~21日重度霾过程及大气环流异常

发布时间:2018-06-14 08:33

  本文选题: + 污染 ; 参考:《气候与环境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针对2016年12月16~21日华北黄淮及周边地区的重度霾过程开展了诊断分析,发现全球、区域大气环流异常和局地气象条件是此次重度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过程中,受重度霾影响的面积为71×10~4 km~2,霾持续时间达到6 d,过程最高小时细颗粒物(PM2.5)浓度超过1100μg/m~3。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和西太平洋波列(中高层)和北极涛动(近地面)均表现为显著的正位相型分布,综合调控了华北黄淮局地的环流场和气象条件,有利于霾的发生。华北、黄淮上空的异常反气旋能够有效抑制垂直运动,减弱水平风速。与之对应,近地面层为明显的弱低压区和偏南暖湿气流。从局地气象条件看,地面小风速、高湿度以及浅薄的边界层是促使本次重度霾发生的重要因子。
[Abstract]:Based on the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he heavy haze process in Huanghuai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North China from 16 to 21 December 2016, it is found that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y and local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heavy haze. In this process, the area affected by heavy haze was 71 脳 10 ~ (10) ~ 4 km ~ (-2), the duration of haze was 6 day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was over 1100 渭 g / m ~ (2). The East Atlantic / West Rus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wave trains (middle and high levels) and the Arctic Oscillation (near the surface) show significant positive phase distributions, which comprehensively regulate the circulation field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Huanghuai area of North China, which is conducive to haze occurrence.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s over Huanghuai and Huanghuai in North China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vertical motion and weaken horizontal wind speed. Corresponding to this, the near surface layer is a weak low pressure area and a warm and wet air flow to the south. In terms of local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small surface wind speed, high humidity and shallow boundary layer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haze.
【作者单位】: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基金】: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52010115002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业务服务专项基金M2017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405136~~
【分类号】:P434;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会军;1998年夏季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预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6期

2 孙力,安刚;东亚地区春冬季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互关系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6期

3 刘雅芳,缪启龙;大气环流异常与地震关系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04期

4 黄真;陶诗言;;对1983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01期

5 刘晓东,韦志刚,陈葆德,金继明;中国西部积雪的2—3周振荡及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J];高原气象;1993年04期

6 杨祖芳,李伟华,李月安;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与'98长江流域暴雨[J];海洋预报;2000年01期

7 王静;东北地区夏季冷暖年大气环流异常的空间特征及演变[J];气象科学;2002年04期

8 赵兵科;蔡承侠;杨莲梅;王慧;;新疆夏季变湿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9 周兵;文继芬;;1998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10 鲁亚斌;寸金兆;解明恩;普贵明;严华生;;大气环流异常对云南8月低温的影响[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瑾;孙忠;;春季大气环流异常对山东省夏季高温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匡晓燕;朱业玉;席世平;潘攀;;河南水灾变化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朱益民;杨修群;陈晓颖;谭言科;李东辉;;冬季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变模态[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4 李云泉;陈优平;华克亮;李海军;;2008年初嘉兴市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彭艳;王钊;方建刚;张弘;;2008年1月中国长江南部地区持续性冰冻雨雪天气大气环流异常分析[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6 王智娟;周顺武;杨双艳;史海平;李义石;;山西省夏季旱涝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7 程炳岩;周浩;;欧亚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与重庆冬季气温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陈业国;农孟松;;2008年初广西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李丽;简茂球;;粤西北霜日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段海霞;王劲松;刘芸芸;王素萍;;2009/2010年西南地区秋冬春连旱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可 崔洁;大气环流异常是直接原因[N];中国气象报;2008年

2 记者 沈强;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是雨雪主因[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章轲;大气环流异常是主因 “拉尼娜”现象推波助澜[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记者 郭起豪;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欧亚极端气候事件链[N];中国气象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游雪晴;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百年一遇持续雨雪[N];科技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沈泓琳;今夏我市四项气温数据破纪录[N];开封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孙楠;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大气环流异常是主因[N];中国气象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崔洁;两大原因导致大范围暴风雪[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张旭 张占清;入冬以来我市气温异常偏暖[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聂鑫;西北跨季强干旱事件形成机理研究启动[N];中国气象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笑冬;北大西洋海温对NAO型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亚妮;2003和1999年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与降水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曹艳艳;ENSO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16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16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b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