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北岸气溶胶光学特性长期变化特征
[Abstract]: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solar photometer (CE-318) from September 2005 to April 2016 on the north bank of Taihu Lake,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many years, the interannual scale, seasonal scale and monthly optical properties of aerosols on the north bank of Taihu Lake are studied.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annual mean value of AOD in the north bank of Taihu Lake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but the annual mean value is 0.776, and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in 2005 / 2012 is 0.842, which is 63%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ame period in China. 2) AOD changed obviously in four seasons, the highest in summer (0.920), the lowest in winter (0.689), and similar to that in spring (0.788) and autumn (0.788). 3) the aerosol 伪 index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ith an annual increase of about 0.013,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air pollutants in Taihu Lake area decreases year by year, and the proportion of unnatural sourc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4) the seasonal mean value of aerosol 伪 index was 1.320, 1.232, 1.162 and 1.098 in autumn, winter, summer and spring, respectively. 5) the volume spectrum has a bimodal structure in four seasons. The volume concentration of accumulated modal particles is close to that of coarse modal particles in summer and winter, mainly in spring and accumulated modal particles in autumn. 6) the seasonal mean value of aerosol SSA is similar in four seasons. The annual average seasonal value of aerosol SSA is 0.933 in autumn, summer, spring and winter in winter, 0.917, 0.900 and 0.882 in turn, but the annual average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since 2007, with an annual increase of about 0.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ttering ability of aerosol particles in Taihu Lak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基金】:2014年江苏双创团队基金资助项目(06014)
【分类号】:X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立新;吕鑫;秦凯;白杨;李佳乐;任传斌;张媛媛;;基于太阳光度计地基观测的徐州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分析[J];科学通报;2016年20期
2 吕睿;于兴娜;沈丽;于超;朱俊;夏航;;北京春季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6期
3 王朔;赵卫雄;徐学哲;张启磊;钱晓东;方波;王静;张为俊;;北京一次严重雾霾过程气溶胶光学特性与气象条件[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5期
4 王耀庭;苗世光;张小玲;;基于激光雷达的北京市气溶胶光学参数季节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4期
5 王家成;朱成杰;朱勇;陈曙光;;北京地区多气溶胶遥感参量与PM_(2.5)相关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7期
6 张志薇;王宏斌;张镭;胡蝶;田鹏飞;梁捷宁;王式功;;中国3个AERONET站点气溶胶微物理特性分析及比较[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8期
7 刘芮伶;李礼;余家燕;黄伟;许丽萍;刘敏;唐晓;;重庆市城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在线测量及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8 饶加旺;马荣华;段洪涛;;基于实测数据的太湖上空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特征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杨欣;陈义珍;刘厚凤;赵妤希;高健;柴发合;孟凡;;北京2013年1月连续强霾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2期
10 吴立新;吕鑫;秦凯;黄文声;白杨;;秸秆焚烧期间徐州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宏斌;张镭;焦圣明;张志薇;朱毓颖;;基于AERONET观测资料对MODIS气溶胶产品的验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寅;长三角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遥感及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2 翟天勇;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长时间序列时空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卞良;基于地基网络的大气气溶胶高精度光学遥感监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亚芳;吴立新;白杨;秦凯;;太湖北岸气溶胶光学特性长期变化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7期
2 WEI Ying;LI Jie;WANG Zi-Fa;CHEN Huan-Sheng;WU Qi-Zhong;LI Jian-Jun;WANG Yuan-Lin;WANG Wei;;Trends of surface PM_(2.5) over Beijing Tianjin Hebei in 2013 2015 and their causes: emission controls v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7年04期
3 朱育雷;倪长健;谭钦文;王源程;;基于logistic曲线识别混合层高度的新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5期
4 吕鑫;吕楚男;李霞;徐建辉;郭庆彪;;徐州市郊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时序动态变化分析[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7年03期
5 杜霄力;于伟;;阜阳地区麦茬免耕大豆品种筛选试验[J];大豆科技;2017年02期
6 李云燕;殷晨曦;;京津冀地区PM_(2.5)减排实效与影响因素的门限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4期
7 刘凡;;我国灰霾污染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17年02期
8 屈海燕;赵懿桓;陆秀君;;植物消减PM_(2.5)等大气颗粒物的试验研究方法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9 沈吉;曹念文;;米-拉曼散射激光雷达反演对流层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J];中国激光;2017年06期
10 王静;许潇锋;许丹;;基于地基天顶辐射资料研究香河站云光学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宜航;近十来年杭州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卫星反演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龙;基于泛克里金方法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伟;太阳辐射计视场角测量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子菁;魏永杰;张祥志;秦玮;谢慧芳;;南京市霾天气与主要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12期
2 刘唯佳;韩永翔;王静;赵天良;;北京2010年10月一次典型灰霾过程光学特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7期
3 王占山;李云婷;孙峰;邱启鸿;张大伟;姜磊;周一鸣;潘丽波;;2014年10月上旬北京市大气重污染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6期
4 廖志恒;范绍佳;;2006~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O_3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3期
5 马楠;赵春生;陈静;徐婉筠;颜鹏;周秀骥;;基于实测PM_(2.5)、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分辨雾霾的新方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2期
6 安礼政;江静;周洋;;东亚夏季风环流对气溶胶分布的影响[J];气象科学;2015年01期
7 张志薇;王宏斌;张镭;胡蝶;田鹏飞;梁捷宁;王式功;;中国3个AERONET站点气溶胶微物理特性分析及比较[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8期
8 刘显通;李菲;谭浩波;邓雪娇;麦博儒;邓涛;李婷苑;邹宇;;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地面细颗粒物的敏感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7期
9 徐成鹏;葛觐铭;黄建平;付强;刘华悦;陈斌;;基于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的中国沙尘气溶胶观测[J];中国沙漠;2014年05期
10 张勇;银燕;刘咊芳;赵凤生;任静;;北京秋季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与Angstr?m指数观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天河;利用MFRSR反演西北混合相和沙尘云光学及物理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辛金元;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朝阳;罗景润;郭历伦;;炸药爆炸条件下释放气溶胶扩散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10期
2 黄伯龄,潘均,沈荣森;用蒙脱石粘土制备多分散相难溶固体微球气溶胶的研究——粘土某些理化性质的影响[J];科学通报;1986年15期
3 杨胜天,杨志峰,朱启疆;广州城市建筑对气溶胶扩散阻碍作用的遥感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卜智翔;施雨湘;彭志方;夏力;;焊接气溶胶喷射速率模型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年06期
5 卜智翔;彭志方;施雨湘;福地信羲;;焊接结构车间焊接气溶胶扩散的数值模拟[J];焊接学报;2007年02期
6 吴佳;宋冬林;唐浩;袁志明;;BSL-3实验室内气溶胶扩散实验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2期
7 何炳文;胡振菊;张东之;邬建祥;佘高杰;;2006年9~10月常德市太阳山大气中PM10气溶胶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8 王孔森;;核电事故中核素气溶胶烟羽扩散的模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03期
9 黄艇;宋煜;肖韶荣;盖晓波;;2007年冬季大连市区气溶胶垂直剖面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10 唐秀欢;杨宁;包利红;李华;龙霖;万俊生;;核武器运输炸药爆炸事故气溶胶扩散数值模拟[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谢朝阳;罗景润;郭历伦;;化爆事故后钚气溶胶扩散浓度的简化计算方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2 侯灵;姚展予;;环北京地区气溶胶与降水的周循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3 吴艳敏;刘龙波;;亚微米气溶胶在裂缝中沉积行为的初步研究[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姜涛;杨通在;王丽雄;;~6Li_2CO_3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制备研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5 徐祥德;周秀骥;翁永辉;田国良;刘玉洁;颜鹏;丁国安;张玉香;毛节泰;邱红;;星载MODIS资料与地面光度计探测气溶胶变分场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何炳文;郭蓉芳;佘高杰;;2006年9-10月常德市太阳山大气中PM10气溶胶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建军;近沙尘源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及其统计学描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王瑛;气溶胶云下降雨清除的理论及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77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47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