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汾河太原河段水华藻及生物源物质抑藻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06:16
【摘要】: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引起的有害蓝藻水华已经成为了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蓝藻水华可导致一系列水环境问题的发生,如降低水体溶解氧,影响水产养殖业、饮用水供应及休闲娱乐用水。最严重的是,有害蓝藻水华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藻毒素和藻源异味物质等)对水生生物、牲畜及人类有极大的危害。山西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省内河流屈指可数,其中最大且最长的河流是汾河。在维持山西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汾河太原河段处于汾河流域的中段。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导致水质开始恶化。2011年8月,汾河太原段暴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被污染的水域长达数公里,其后每年都会发生不等面积的水华。因此,控制藻类的大量生长和繁殖,消除频繁出现的有害蓝藻水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2012 2016年,本课题组对汾河太原段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及水华优势种进行了鉴定,首次发现产藻毒素和藻源异味物质种类。为了控制水华,研究了环境友好型的控藻方法及抑藻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2 2016年,通过对采集样品的观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02种,隶属于7门72属,区系组成主要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随着季节和年份的变化,浮游植物物种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蓝藻、绿藻和硅藻。每年采集的样品中都会发现新出现的物种,并且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汾河太原河段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现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并且在年内各个季度分配不均,5月份汾河太原河段10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68.85×106 74.00×106 cells L-1,7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94.57×106 226.70×106 cells L-1和10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45.63×106 63.00×106 cells L-1。随着年份的变化,藻类的细胞密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蓝藻以绝对优势呈现上升的趋势。这5年中,10个采样点共发现浮游植物优势种6门19种。其中蓝藻门种类占42.11%,其次为绿藻门种类,占21.05%,其它门优势种类相对较少。但是每年的5月份,跻汾桥和南中环桥段都会出现裸藻水华,而每年的7 9月份,各采样点都会出现面积不等的微囊藻水华,并且是不同种的微囊藻形成优势种。各采样点的优势种呈现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并且在年内各个季度变化较大。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手段,对发生水华的优势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5月份发生的裸藻水华,优势种为血红裸藻(Euglena sanguinea)。而7 9月份发生的微囊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挪氏微囊藻(Microcystis novacekii)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2)本研究首次发现汾河太原河段水体中的微囊藻产毒素和异味物质。分离纯化得到的8株微囊藻中有5株含有微囊藻毒素合成相关基因mcyA、mcyD和mcyE,且均为产毒微囊藻,但是其产毒素浓度较低。TY001、FH0003、FH0004、FH0006和FH0007产毒素浓度分别为59.76±5.32、36.54±3.06、39.19±2.09、32.09±2.08和36.46±3.02 pg/108cells。分离纯化的微囊藻挥发性异味物质的检测结果表明,8株微囊藻中有6株(TY001、FH0002、FH0003、FH0004、FH0005和FH0006)可产生明显的异味。经过嗅味判断及与常见异味种类标准品的比对,确定这6株微囊藻产生的异味物质主要为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其他三类淡水水体常见的藻源异味物质(Geosmin,2-MIB和β-紫罗兰酮)均未检出。(3)连苯三酚同其它化感物质一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首先,藻胆体降解相关基因nblA表达量的上升可能引起PBS降解蛋白的增加,导致光合效率下降。其次,Fv/Fm、PIABS和PICS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著降低,综合说明铜绿微囊藻完整的光合作用性能受到了破坏。同时,也表明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抑制是极其重要的机理。连苯三酚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生长甚至使细胞致死,是能有效控制和消除铜绿微囊藻水华的化感物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可探索更多的化感抑制机理,寻求更高效的化感抑藻物质来控制有害蓝藻水华。(4)连苯三酚可明显上调铜绿微囊藻TY001的氧化胁迫应答相关基因prx、ftsH、grpE和fabZ,DNA修复相关基因recA和gyrB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氧化胁迫明显提高了细胞内3种关键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含量,活性氧(ROS)的大量增加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生,从而导致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这些实验结果表明,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TY00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氧化损伤和DNA损伤是重要的致毒机理。更重要提出的是,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mcyB和mcyD)和氮吸收相关基因(ntcA)的表达量及微囊藻含量明显提高。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发现更多的化感物质和更加深入的抑藻机理,控制和消除有害蓝藻水华。(5)5,4'-二羟基黄酮(5,4'-dihydroxyflavone,5,4'-DHF)对铜绿微囊藻TY00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4'-DHF胁迫可明显提高细胞内的ROS水平,同时,prx基因和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含量也明显上升。但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prx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系统受到损伤,而ROS水平持续增高,抗氧化酶不能清除过量的ROS,导致细胞生理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引起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和MDA含量的增加,fabZ基因的表达量也明显下降,细胞膜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5,4'-DHF胁迫下,recA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可能铜绿微囊藻TY001的DNA受到了损伤。5,4'-DHF降低了psbA基因的表达量,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和能量转移受到破坏,光合效率大大降低。5,4'-DHF没有提高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mcyB基因的表达量,可能微囊藻毒素的合成量也会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光合抑制、氧化损伤和DNA损伤是5,4'-DHF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的主要机理。5,4'-DHF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抑藻效率高的化感物质,可应用于控制铜绿微囊藻水华。
【图文】:

汾河流域,河段,太原,汾河


图 1.1 汾河流域 原河段 意图Fig. 1.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aiyuan region of the Fenhe River汾河太原河段(图 1.1)处于汾河流域的中段,全长大约 30 公里,贯穿太原

水华,汾河,河段,现象


汾河原河段水华现象Fig.1.2WaterbloomsoftheTaiyuanregionofFenheRiver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2;X1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涛,李杰,席宇,赵以军,薛乐勋;铜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2 卜艳珍;李效宇;张榜军;;河南省某水库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毒性测定[J];水利渔业;2007年06期

3 林必桂;杨柳燕;肖琳;曾巾;;赖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吴湘;杨肖娥;韩志萍;王趁义;叶金云;;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6期

5 刘辉;吴同华;杨利平;周凤霞;曾清如;;铜绿微囊藻的分子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6 全水清;丁佳波;侯延鹏;;铜绿微囊藻越冬与复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王寿兵;许博;杨天翔;陈彦斌;樊正球;;九种中药植物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江林燕;江成;周伟;何义亮;;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原因[J];环境化学;2012年02期

9 连民,刘颖,俞顺章;氮、磷、铁、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10 张民,史小丽,蒋丽娟,杨柳燕,高光,秦伯强;两种外源性磷及振荡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杨佳;王经洁;鲜U_鸣;钱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间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郝赤;阎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上官小亚;洪喻;胡洪营;;白蜡落叶酸化降解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鲜U_鸣;;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杨柳燕;钟寰;秦伯强;肖琳;蒋丽娟;;底泥和铜绿微囊藻的磷迁移[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10 段静波;刘文清;张玉钧;王志刚;肖雪;王欢博;;环境影响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宋长太;蓝藻难找 养鱼才好[N];湖南科技报;2004年

2 泗阳县裴圩镇政府 周道山 张福君;裴圩镇抑藻净水养殖获得成功[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捷;汾河太原河段水华藻及生物源物质抑藻机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2 刘辉;金鱼藻和水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孙朋飞;溶藻菌与絮凝技术处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武峗;女贞子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抑制作用与机理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5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7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郝赤;铜绿微囊藻毒素对棉铃虫和菜青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10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游;稀土钕、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郝中n\;十种常见药用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5 洪旭鹭;有机农药对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婷;不同磷条件下高温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鲁男;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陈识文;外加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9 宋涛;一株气单胞菌胞外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崔晗;两种混合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04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04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