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SBR系统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除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02:14
【摘要】: 玉米、大豆、小麦、薯类等农产品加工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这类废水不仅有机物浓度高,而且还含有高浓度硫酸盐和氨氮。研究人员对高硫酸盐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和设备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厌氧处理过程中,硫酸盐会转化成有毒且对设备腐蚀性强的硫化物,氨氮也不能有效去除,需经过进一步处理才能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废水污染问题。目前采用的传统好氧生物脱氮除硫工艺,存在着工艺复杂、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等缺点。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先进废水处理工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好氧颗粒污泥工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新工艺,与传统的絮状活性污泥相比,具有容积负荷高、沉降性能好、占地小、投资低等优点。由于颗粒污泥对溶解氧传质的限制,使好氧颗粒污泥内部形成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可使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在颗粒内部共存,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同步去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利用好氧颗粒污泥的特点,进行了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特性研究,并重点对其脱氮除硫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好氧颗粒污泥在农产品加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SBR反应器中对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污泥特性进行了研究。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含硫化物和氨氮的有机废水,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在21d内可培养出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以1~1.5mm为主,SVI为30~40mL/g,微生物组成以短杆菌为主,外部包裹大量丝状菌。进水硫化物、COD和NH_4~+-N浓度分别保持在50mg/L、550mg/L和55mg/L时,好氧颗粒污泥对硫化物、COD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80%和99%以上。 (2)研究了硫化物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硫效果和污泥稳定性的影响。当进水COD和NH_4~+-N浓度分别保持在550mg/L和55mg/L时,硫化物浓度从50mg/L逐步提高到300mg/L时,硫化物去除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COD和NH_4~+-N的去除率在提高浓度初期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经过一周左右的恢复,COD和NH_4~+-N去除率又可分别达到80%和99%以上。但硫化物浓度超过100mg/L时,引起丝状菌过度繁殖,SVI大于100mL/g,系统变得不稳定。 (3)对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进行了研究。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稳定运行期,脱氮除硫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比较丰富,其结构也比较稳定。微生物群落以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um)和拟杆菌(Uncultured Bacteroidetes bacterium)为主,分别占总数的27.27%和18.18%。优势菌群有反硝化细菌(Thauera sp.)、异氧硝化反硝化细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及发硫菌属(Uncultured Thiothrix sp.)等。 (4)对好氧颗粒污泥的脱氮除硫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SBR反应系统中的脱氮途径包括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异养硝化反硝化;硫化物主要是通过发硫菌属(UnculturedThiothrix sp.)的生物氧化作用去除的。DO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硫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5)对高硫化物浓度下,好氧颗粒污泥仍能高效脱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硫化物的氧化去除主要发生在反应开始前30min,而氨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30~120min。在高进水硫化物浓度下,SBR系统仍表现出良好的脱氮效果,是由硫化物比氨氮快速氧化的特点及好氧颗粒污泥的层状结构决定的。 (6)对好氧颗粒污泥的传质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DO和硫化物的传质对硝化反硝化脱氮影响较大,而氨氮的传质对其去除速率影响较小。好氧颗粒污泥对COD和NH_4~+-N去除的动力学模型分别为:
【图文】:

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图


A2/O工艺流程图

示意图,脱硫脱氮,工艺系统,硫化物


通过间歇试验确定了硫氮比和硫化物浓度是该技术最关键的两个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认为,,硫氮比为 5/3,硫化物浓度上限为 300mg/L;连续流试验结果表明,在硫氮比为 5/3 时,进化物浓度为 200mg/L 时,单质硫生成率和反硝化率分别可达 90%和 80%左右[12]。据此还提同步脱硫脱氮工艺系统示意图,如图 1-4 所示[65,68]。+4NH2 4CODSO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昕;马鸣超;李俊;鲁安怀;钟佐q

本文编号:2624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24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0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