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化学浸洗-生物吸附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13:39
【摘要】:解决河流水质污染问题是正在全国开展的重要环保任务,疏浚法是解决河流沉积物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疏浚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去除却成为了亟待攻破的关键技术问题,也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研究以北方地区某内河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从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价、浸洗释放沉积物中重金属技术以及生物材料吸附重金属离子技术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适用于去除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化学浸洗-生物吸附技术。本研究从调查松花江哈尔滨市辖内某区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化学形态特征入手,对其自然释放规律和潜在生态风险作出了研究与评价。对该区段的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中超标重金属元素为镉,且具有高迁移性。其次对浸洗释放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化学试剂浸洗和土著微生物浸洗对释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影响。然后进行了生物吸附材料的研制,筛选具有吸附重金属离子能力强的细菌菌株,采用改性碳纤维材料作为生物载体,构建成生物吸附材料。对生物吸附材料进行表征研究,考察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并对其吸附机理和解吸作用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装置,进行了重金属浸洗释放、生物吸附材料对释放液中重金属离子吸附、生物吸附材料的解吸等研究。本研究分析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辖某区段表层沉积物中的Cd元素含量远超国家沉积物Ⅱ类标准和当地土壤背景值,并且具有高迁移倾向和潜在生态风险。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化学浸洗研究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沉积物中重金属可以得到较好释放,化学浸洗剂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率的高-低顺序为无机酸有机酸有机络合剂。无机酸在pH小于2时,盐酸比硝酸和硫酸对重金属的释放效果更佳,pH在3-5之间时三种无机酸对重金属的释放率相近。响应面优化沉积物重金属化学浸洗最适宜工艺参数为:pH值为4.03的HNO_3浸洗液,固液比为1:24.53(w:v),浸洗时间为8.3 h。化学浸洗后沉积物中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Cd从修复前的5级极强污染下降到3级中度污染,随着浸洗时间的加长,其生态风险等级会进一步下降。土著微生物浸洗的研究表明,土著微生物蜡样芽孢杆菌D1(Bacillus cereus D1)可以发酵产生乙酸、乳酸和异丁酸。微生物发酵液浸洗研究中,最适宜的浸洗固液比为1:10(w:v),在浸洗时间为10 h时,沉积物中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Cd从修复前的高度污染下降到中度污染。生物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表明,类志贺邻单胞菌H5(Pseudomonas shigella H5)具有较强的吸附重金属离子能力。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经改性后表面出现明显沟壑和分层,表面能与水亲和力增加。以改性碳纤维作为类志贺邻单胞菌H5的固定材料,在生物吸附材料制备研究中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接种量为1.41%,液料比为100:2.15(v:w),培养时间为5.58 d。此生物吸附材料整体表面带负电且0.5 g吸附材料在初始Cd~(2+)浓度为50 mg/L,温度为20℃条件下360 min内达到吸附饱和,对镉离子的吸附量为7.126 mg/g,平衡去除率为71.26%。在二元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均低于单一离子溶液,其对Pb~(2+)、Zn~(2+)和Cu~(2+)的吸附量分别为:6.27 mg/g、5.12 mg/g和5.34 mg/g。此生物吸附材料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表明主要吸附过程为表面非均一的多层化学吸附。经一系列表征实验研究结果推断生物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理模型是以配位络合作用为主、静电吸引为辅的化学吸附。含重金属离子的释放液经此生物吸附材料吸附后,释放液中重金属离子吸附率均超过97%。并且采用0.1 mol/L的柠檬酸作为解吸剂进行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回收率仍可达到95.9%以上。
【图文】:

技术路线图,生物吸附,研究技术,重金属离子


技术路线图

分布图,分布图,采样点


采样点分布图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芳;曲荣君;孙昌梅;张盈;纪春暖;李秀勇;阮新;;生物吸附材料吸附水中砷的研究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0年02期

2 王宪,徐鲁荣,陈丽丹,李文权;海藻生物吸附金属离子技术的特点和功能[J];台湾海峡;2003年01期

3 黄瑶瑶;;含铀废水生物吸附处理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7年08期

4 李英敏,杨海波,吕福荣,张欣华,刘艳,于媛;小球藻生物吸附废水中铜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赵旭涛,顾国维;生物吸附作用的性能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1994年03期

6 宋力敏;活性污泥中生物吸附作用和细菌种群的动态关系[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7年02期

7 刘强;;贵金属的生物吸附[J];黄金;2012年02期

8 甘一如;重金属的生物吸附[J];化学工业与工程;1999年01期

9 朱一民,周东琴,魏德州;啤酒酵母菌对汞离子(Ⅱ)的生物吸附[J];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宪,陈丽丹,徐鲁荣,钱爱红,李文权;海藻生物吸附金属离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J];台湾海峡;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洁;陈宝梁;;菲和芘在真菌-土壤-溶液体系中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魏德洲;周东琴;张怡;;草分枝杆菌吸附-浮选重金属的表面化学特征[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黄敬文;;A(生物吸附)/B(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侯丽君;刘晓辉;佟立今;梁宁;;棕囊藻对水体中镉吸附的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刘丽艳;李鑫钢;李燕;;活性和非活性生物吸附Cu~(2+)、Zn~(2+)和Cd~(2+)离子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林种玉;周朝晖;薛茹;郑泉兴;颜长明;刘月英;傅锦坤;;Rh~(3+)生物还原的谱学表征[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清彪;刘刚;吴松涛;胡月琳;邓旭;黄益丽;;黄孢展齿革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辛宝平;陈桂淋;;黑曲霉吸附弱酸性艳蓝RAWL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韩萌;;生物吸附法处理高含氮污泥堆肥臭气模拟分析[A];2018第十三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论文集[C];2018年

10 张永奇;杨显万;;凤眼莲对铜离子的生物吸附研究[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通讯员 陈芳;我市三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N];常德日报;2012年

2 记者李建伟;新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郑州量产[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超;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化学浸洗-生物吸附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许生辉;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不同环境条件中砷的生物吸附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3 董洁;金属结合肽的微生物展示与筛选及生物吸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任月明;铜离子印迹磁性生物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钱勇兴;假单胞菌属对染化废水中典型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邢云;壳聚糖的修饰改性及其对重金属和染料的吸附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代淑娟;生物吸附法去除电镀废水中镉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许飘;白腐真菌对重金属的吸附富集特性及其重金属耐受性和抗性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周崎;白腐真菌培养废弃物吸附阳离子染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鲁霞;环境微生物与铀和汞的相互作用和机理[D];兰州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丹;耐低温抗铅细菌的筛选及其铅吸附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

2 何宝燕;重金属铬、镍废水的生物吸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陈政;小龙虾壳制备甲壳素—膨润土复合生物吸附材料及其脱除铬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4 彭中意;生物吸附MBR工艺与膜污染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曹玉洁;负压空化条件下产朊假丝酵母对污水中Cd~(2+)的生物吸附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周小娇;啤酒酵母对放射性元素铀的吸附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李国栋;球等鞭金藻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D];烟台大学;2008年

8 李翔宇;固定化鼠尾藻对水中重金属锌的生物吸附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9 姜筝;微生物对溶液中碘离子的吸附行为与机理探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10 李洪强;酿酒酵母菌对铬的吸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66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6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