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及氧化动力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18:13
【摘要】: 由于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引起的有毒有害藻类水华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微囊藻水华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环七肽肝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肝脏肿瘤促进剂。为此最新颁布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中已将其列入非常规检测项目,并规定水中浓度低于1μg/L。常规工艺无法有效去除微囊藻毒素,因此急需找到新的技术控制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水平。本文针对这一热点问题,系统地研究了ClO_2杀灭微囊藻的效果和ClO_2去除MCs(MC-LR,MC-RR和MC-YR)的效果及氧化动力学。 选择水华蓝藻中的3种典型藻种惠氏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905#和915#),投加ClO_2进行了杀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ClO_2对于微囊藻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叶绿素去除率与ClO_2投加浓度、反应时间呈正相关性,与叶绿素初始浓度呈反相关性,反应温度和pH值对于叶绿素去除率影响不明显。当ClO_2投加量为2.5mg/L,温度25℃,pH=7.17时,反应15min后,惠氏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905#和915#)的杀灭率分别可达到97.23%、96.2%和92.33%。通过对微囊藻毒素释放特性的研究显示,当ClO_2大于3.0mg/L时,胞内和胞外毒素都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可以达到控制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的目的,保证饮用水安全。 微囊藻毒素有多种异构体,其中以MC-LR,MC-RR和MC-YR最为普遍,研究了ClO_2去除这3种典型MCs的效果,结果表明:ClO_2对于MC-LR,MC-RR和MC-YR均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于100μg/L的MC-LR,MC-RR和MC-YR投加2.5mg/L ClO_2,10℃和pH6.48,反应60min时的去除率分别为94%,96.03%,94.9%。去除率与ClO_2投加剂量和反应时间呈正相关性,与MCs初始浓度呈反相关性,反应温度(5-25℃)和pH值(3.08-10.56)对于MCs去除率影响不明显。ClO_2的去除混合MCs与MC-LR,MC-RR及MC-YR的去除规律是一致的,在去除效果方面没有明显的差距。在后消毒的水样中,90min的时间2 mg/L ClO_2可以分别将10μg/L的MC-LR,MC-RR和MC-YR浓度降低至0.8,0.55和0.6μg/L;在预氧化水样中,90min的时间2 mg/L ClO_2可以分别将10μg/L的MC-LR,MC-RR和MC-YR浓度降低至0.9,0.6和0.7μg/L。 运用孤立变数法研究了ClO_2氧化MC-LR,MC-RR和MC-YR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ClO_2分别与MC-LR,MC-RR和MC-YR发生的氧化反应中,各反应物所对应的反应级数均为一级,总反应级数都为二级,反应数率常数(10℃和pH6.48)分别为k~2(MC-LR) 459.89 L/(mol·min)(R~2=0.9999),k~2(MC-RR) 583.15 L/(mol·min)(R~2=0.9998)和k~2(MC-YR) 488.43 L/(mol·min)(R~2=0.9999)。溶液pH和反应温度对各个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规律是一致的:随着pH值的升高,反应速率常数逐渐减小,10℃时在pH3.44到10.41的区间内,速率常数k~2(MC-LR)的变化范围是从5.18×10~2 L/(mol·min)到4.01×10~2 L/(mol·min) , k~2(MC-RR)变化是从6.11×10~2 L/(mol·min)到5.28×10~2 L/(mol·min) , k~2(MC-YR)变化是从5.237×10~2 L/(mol·min)到4.215×10~2 L/(mol·min);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常数增大,活化能分别为Ea(MC-LR)64.757kJ/mol(R~2=0.9902),Ea(MC-RR)53.01kJ/mol(R~2=0.99)和Ea(MC-YR) 59.151 kJ/mol(R~2=0.99)。表明ClO_2与MC-LR,MC-RR和MC-YR在一般水处理条件下即可发生反应。在预氧化的过程中,将10μg/LMC-LR,MC-RR和MC-YR的浓度氧化降低至1.0μg/L以下,ClO_2的CT值分别为215.195,190.3和196.802 min·mg /L。在消毒的过程中,将10μg/LMC-LR,MC-RR和MC-YR的浓度氧化降低至1.0μg/L以下,ClO_2的CT值分别为156.638,137.1,和141.263 min·mg /L。 通过液质技术初步探讨了ClO_2氧化MCs的反应机制,研究表明: ClO_2氧化MC-LR,MC-RR和MC-YR的主要氧化产物的m/z值分别为1029(995+2×17=1029) , 1072(1038+2×17=1072)和1079(1045+2×17=1079);推测的反应路径为ClO_2与MCs结构中的adda毒性基团中的共轭双键发生氧化反应,使其中一个碳碳双键(-C=C-)发生变化,双键打开,并在两个碳原子上分别加上一个OH-基团,则生成-C(OH)-C(OH)-。同时,通过LC-MS、UV光谱和TOC的测试结果表明:3个氧化反应得到的氧化产物都具有挥发性,且为有机物。 本文研究得出ClO_2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素,这对蓝藻“水华”的治理和饮用水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图文】:
- 6 -图 1-1 蓝藻毒素结构图Fig.1-1 Structure of algae toxin(1)微囊藻毒素(2)节球藻毒素(3)柱孢藻毒素(4)鱼腥藻毒素-a(5)鱼腥藻毒素-a(s)(6)R=H, 石房蛤毒素;R=OH,新石房蛤毒素(7)R=Br, aplysiatoxin;R=H,debromoaplysiatoxin(8)鞘丝藻毒素-a
第 2 章 材料和方法光保存,作为储备液。使用时,准确标定并稀释至所需浓度。25%的 NaClO以 2~3ml/min 的速度泵入装有 12mol/LH2SO4的产气瓶中反应,该瓶与一装有 10%NaClO2溶液吸收 Cl2的瓶子相连,下一个连接的是装有去离子的二氧化氯吸收瓶,装置最后连接的是装有 10%碘化钾的尾气瓶,ClO2备液的整体纯度在 98%,为了便于使用低浓度来处理水样,,经常被稀释1g/L,储备液保存于留有 50ml 空间的棕色瓶中,低温 4℃暗处避光保存止光分解。反应方程式为:5NaClO2+2H2SO4=4ClO2+2Na2SO4+NaCl+2H2O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52
本文编号:2667111
【图文】:
- 6 -图 1-1 蓝藻毒素结构图Fig.1-1 Structure of algae toxin(1)微囊藻毒素(2)节球藻毒素(3)柱孢藻毒素(4)鱼腥藻毒素-a(5)鱼腥藻毒素-a(s)(6)R=H, 石房蛤毒素;R=OH,新石房蛤毒素(7)R=Br, aplysiatoxin;R=H,debromoaplysiatoxin(8)鞘丝藻毒素-a
第 2 章 材料和方法光保存,作为储备液。使用时,准确标定并稀释至所需浓度。25%的 NaClO以 2~3ml/min 的速度泵入装有 12mol/LH2SO4的产气瓶中反应,该瓶与一装有 10%NaClO2溶液吸收 Cl2的瓶子相连,下一个连接的是装有去离子的二氧化氯吸收瓶,装置最后连接的是装有 10%碘化钾的尾气瓶,ClO2备液的整体纯度在 98%,为了便于使用低浓度来处理水样,,经常被稀释1g/L,储备液保存于留有 50ml 空间的棕色瓶中,低温 4℃暗处避光保存止光分解。反应方程式为:5NaClO2+2H2SO4=4ClO2+2Na2SO4+NaCl+2H2O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瑞平,李楠,漆新华,王启山,庄源益;UV/H_2O_2催化氧化去除微囊藻毒素-LR[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2 徐立红,陈加平,许建明,张甬元,黄兆辉,林群声;用蛋白磷酸酶抑制法测定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类物质[J];环境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3 盛建武;何苗;余少青;施汉昌;钱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LR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J];环境科学;2006年06期
4 盛建武;何苗;施汉昌;钱易;;微囊藻毒素-LR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5 施玮,吴和岩,赵耐青,祁萍萍,朱惠刚;淀山湖水质富营养化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J];环境科学;2005年05期
6 苑宝玲,陈一萍,郑雪琴,刘会娟,曲久辉;高铁-光催化氧化协同去除藻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7 闫海,邓义敏,邹华,李贤良,叶常明;降解微囊藻毒素菌种的筛选和活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8 闫海,李贤良,孙建新;粘土矿物和碳纳米管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J];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9 范志云,黄君礼,王鹏,苏立强,郑永杰,李英杰;二氧化氯氧化水中苯胺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10 盛建武;何苗;施汉昌;钱易;;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667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