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耐盐重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其在溢油污染海岸线修复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16 18:33
【摘要】:海洋及其近岸环境中的石油勘探、开发以及储运等活动日趋活跃,正饱受溢油污染的威胁。随着重质油开发与利用强度的加大也显著增加了重质油泄漏的发生概率。重质油富含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并以难生物降解的多环芳烃类为特征污染物,因此重质油污染海岸线的修复难度非常大。本研究从重质油污染特性及海岸线环境特点出发,成功构建耐盐重质油降解菌群,应用于潮间带微生物修复以及高盐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通过对修复条件的优化、降解特性的考察以及修复机制的探索,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以大连新港溢油污染海岸线环境样品为菌源,通过降解效率、反应动力学以及耐盐等性能考察确定3株重质油降解优势菌种: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Ochrobactrum anthropic以及Sphingobacterium mizutaii,其中后者为首次报道。3株菌种在重质油降解过程中均伴随明显的乳化;均可利用正十六烷及多环芳烃类(萘、菲、蒽、荧蒽、芘以及?)为单一碳源生长;耐受盐度高达10%。以上述优势菌株构建复合菌群XG-349,重质油降解效率由单菌的40%~50%提高至60%,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0.0842 d-1,降解半衰期8.2天)。最优降解条件为盐度3.5%、pH 8.0、温度25℃。(2)设计和构建了潮间带沉积物柱体模拟实验装置,系统开展了重质油污染生物修复效果和机制的室内研究。菌群XG-349在重质油污染沉积物中经过短暂适应后快速增殖,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显著增加;但限于营养匮乏和海水冲刷,菌群退化较快,30日内去除38.2±2.2%的总石油烃。施加溶解性营养(尿素+KH2PO4)有利于修复的快速启动,但随着营养的快速流失,30日总石油烃去除率仅微增至41.4±1.5%,修复效果未见明显改善。而Osmocote缓释肥在海水的冲刷、稀释下能在沉积物中保持较高的氮磷浓度,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在修复周期内均维持较高水平,30日总石油烃去除率达到51.3±2.0%。(3)设计并构建了潮间带环境池体模拟系统,在较大尺度下开展了重质油污染生物修复效果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在30日内,单独投加菌群XG-349(BioA)对总石油烃去除率达到42.8±2.7%,显著高于自然衰减(NA;22.8±3.8%);施加溶解性营养(BioA+SN)使得总石油烃去除率微升至48.2±2.4%;而施加Osmocote缓释肥(BioA+SRF)则维持了长效的降解活性,总石油烃去除率显著增至57.6±3.4%。BioA提高了对正构烷烃总量的去除率(63.8±6.2%),但对高碳数正构烷烃去除能力较弱;相对于BioA+SN(74.2±4.1%),BioA+SRF去除了更多正构烷烃(82.8±5.7%),而且促进了C20长链正构烷烃的降解。相对于NA(59.3±1.7%),BioA去除了74.0±4.7%的多环芳烃总量,而且对C2-芘、C3-芘、苯并[e]芘以及傒等大分子多环芳烃类的降解能力明显改善。BioA+SN、BioA+SRF的营养条件更优,促进了易降解C2-芴及菲系物的代谢,得以提高多环芳烃总量去除率(81.0±3.5%、85.5±4.2%),但是限于高稠合度、高疏水性以及烷基侧链的空间位阻效应,大分子多环芳烃类的降解并未在BioA+SN、BioA+SRF中改善。(4)高羊茅因其对重油污染含盐土壤的抗逆性和TPHs的高去除率而用于植物(PhytoR)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PhytoR+BioA)。海岸含盐土壤的盆栽修复实验表明,BioA、PhytoR以及PhytoR+BioA对总石油烃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9±2.6%、52.6±2.3%和67.35±2.7%。PhytoR+BioA体系的高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强化了降解。BioA、PhytoR以及PhytoR+BioA对重油特征组分PAH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4±4.9%、92.5±5.1%以及94.8±5.8%。PhytoR+BioA的根际效应使其获得了对PAHs总量及HMW PAHs强降解能力。BioA、PhytoR以及PhytoR+BioA野外修复实验分别获得了47.2±2.6%、42.2±2.6%以及56.9±2.7%的总石油烃去除率。菌群Consortium XG-349在重油污染含盐土壤的生物修复中的应用获得初步成功,为海岸线溢油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胡梅生,汤保贵;溢油污染对湛江生态和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王传远;贺世杰;李延太;侯西勇;杨翠云;;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海洋科学;2009年06期

3 刘洁;郎印海;贾永刚;高振会;崔文林;;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等级评估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1期

4 张戎;;提高海上溢油污染处置能力 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供支持[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成家;;治理海洋漏油 高科技显身手[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0年10期

6 ;我国开发监控海洋溢油污染紫外成像技术[J];水产科技;2010年01期

7 申慧彦;周浦城;王峰;;水面溢油污染的多角度多波段偏振特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8 张艳南,董瑞林,,邱玉德;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海岸线免受溢油污染[J];交通环保;1996年03期

9 夏文香,林海涛,李金成,郑西来;分散剂在溢油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7期

10 闫俊岭;陈明;李剑;;防控海洋溢油污染迫在眉睫——山东烟台长岛海域油污染事件解析[J];环境保护;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世杰;王传远;刘红卫;;海洋溢油污染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2 彭虹;;长江典型河段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模拟[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任小强;;浅谈海上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区域应急协作与保障支持[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沈新强;袁骐;;溢油污染对养殖贻贝的损害评估[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5 ;上海港“8·5”重大溢油污染事故的思考[A];2008船舶防污染管理论文集[C];2008年

6 张善飞;;论海上溢油污染的防治对策[A];2008船舶防污染管理论文集[C];2008年

7 叶赛;杨建刚;耿红;;海上溢油污染对滨海旅游资源的影响与管理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徐向东;卢建国;;珠江口海域溢油污染防治[A];'2001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李涛;刘敏燕;王志霞;孙安森;;溢油污染损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潘洪霞;郑仲金;;防治船舶溢油污染的可行性探讨[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倪方方;防范溢油污染检查组来江苏[N];新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吴莉;沿海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检查[N];中国能源报;2011年

3 CNE记者 赵坤;七部委联合开展沿海地区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大检查[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周文颖;环境保护部等七部门联合开展沿海 地区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大检查[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安丽 通讯员 赵冬梅;大连防范陆源溢油污染[N];中国环境报;2011年

6 记者 徐黎一;国家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检查组抵连[N];连云港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良 见习记者 昌苗苗;基本符合要求 问题依然存在[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张建松;我国研制成监控海洋溢油污染的紫外成像技术[N];中国海洋报;2009年

9 海洋;我国开发监控海洋溢油污染紫外成像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9年

10 专题研究班第一组 孙富民 张戎(执笔人) 白德锋 郑东兵 尹干洪 吴建成 林浦;服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提高海上溢油污染处置能力[N];中国交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斌;耐盐重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其在溢油污染海岸线修复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伟峰;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SYLLA Lamine;几内亚水域海上溢油污染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廖国祥;基于GIS的溢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胡桂萍;氟氯氰菊酯降解菌FLQ-11-1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6 刘芳明;3 株南极海洋石油烃低温降解菌(Shewanella sp.NJ49、Pseudoalteromonas sp.NJ289和Planococus sp.NJ41)基因组学及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7 靳竞男;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基于靶标酶结构的降解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8 曲丹;苯胺降解菌在含水层中的迁移机制及污染修复效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李琳;含硫杂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10 袁军;印度洋深海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多样性分析及降解菌新种的分类鉴定与降解机理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亚丽;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分级分区方法及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江锋平;山东沿海船舶溢油污染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孙超;论船舶碰撞溢油污染的刑事法律制度[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周梓萱;我国溢油污染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

5 吴

本文编号:2667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7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7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