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重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其在溢油污染海岸线修复中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胡梅生,汤保贵;溢油污染对湛江生态和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王传远;贺世杰;李延太;侯西勇;杨翠云;;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海洋科学;2009年06期
3 刘洁;郎印海;贾永刚;高振会;崔文林;;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等级评估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1期
4 张戎;;提高海上溢油污染处置能力 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供支持[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成家;;治理海洋漏油 高科技显身手[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0年10期
6 ;我国开发监控海洋溢油污染紫外成像技术[J];水产科技;2010年01期
7 申慧彦;周浦城;王峰;;水面溢油污染的多角度多波段偏振特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8 张艳南,董瑞林,,邱玉德;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海岸线免受溢油污染[J];交通环保;1996年03期
9 夏文香,林海涛,李金成,郑西来;分散剂在溢油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7期
10 闫俊岭;陈明;李剑;;防控海洋溢油污染迫在眉睫——山东烟台长岛海域油污染事件解析[J];环境保护;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世杰;王传远;刘红卫;;海洋溢油污染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2 彭虹;;长江典型河段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模拟[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任小强;;浅谈海上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区域应急协作与保障支持[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沈新强;袁骐;;溢油污染对养殖贻贝的损害评估[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5 ;上海港“8·5”重大溢油污染事故的思考[A];2008船舶防污染管理论文集[C];2008年
6 张善飞;;论海上溢油污染的防治对策[A];2008船舶防污染管理论文集[C];2008年
7 叶赛;杨建刚;耿红;;海上溢油污染对滨海旅游资源的影响与管理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徐向东;卢建国;;珠江口海域溢油污染防治[A];'2001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李涛;刘敏燕;王志霞;孙安森;;溢油污染损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潘洪霞;郑仲金;;防治船舶溢油污染的可行性探讨[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倪方方;防范溢油污染检查组来江苏[N];新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吴莉;沿海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检查[N];中国能源报;2011年
3 CNE记者 赵坤;七部委联合开展沿海地区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大检查[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周文颖;环境保护部等七部门联合开展沿海 地区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大检查[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安丽 通讯员 赵冬梅;大连防范陆源溢油污染[N];中国环境报;2011年
6 记者 徐黎一;国家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检查组抵连[N];连云港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良 见习记者 昌苗苗;基本符合要求 问题依然存在[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张建松;我国研制成监控海洋溢油污染的紫外成像技术[N];中国海洋报;2009年
9 海洋;我国开发监控海洋溢油污染紫外成像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9年
10 专题研究班第一组 孙富民 张戎(执笔人) 白德锋 郑东兵 尹干洪 吴建成 林浦;服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提高海上溢油污染处置能力[N];中国交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斌;耐盐重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其在溢油污染海岸线修复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伟峰;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SYLLA Lamine;几内亚水域海上溢油污染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廖国祥;基于GIS的溢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胡桂萍;氟氯氰菊酯降解菌FLQ-11-1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6 刘芳明;3 株南极海洋石油烃低温降解菌(Shewanella sp.NJ49、Pseudoalteromonas sp.NJ289和Planococus sp.NJ41)基因组学及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7 靳竞男;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基于靶标酶结构的降解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8 曲丹;苯胺降解菌在含水层中的迁移机制及污染修复效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李琳;含硫杂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10 袁军;印度洋深海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多样性分析及降解菌新种的分类鉴定与降解机理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亚丽;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分级分区方法及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江锋平;山东沿海船舶溢油污染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孙超;论船舶碰撞溢油污染的刑事法律制度[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周梓萱;我国溢油污染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
5 吴
本文编号:2667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6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