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特征及来源判识

发布时间:2020-05-30 07:08
【摘要】: 大气有机污染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2005年北京市不同功能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四季大气颗粒物中可溶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来源;建立了HAs的分析检测方法,并对PM_(10)和PM_(2.5)中HAs的分布赋存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北京市夏季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为155.37μg/m~3和87.70μg/m~3,分别为国家二级标准和美国PM_(2.5)标准的1.04倍和1.35倍;PM_(2.5)和PM_(10)的日变化以白天高,夜间低为主,且不同功能区的最高值对应于城市居民活动的不同高峰期。 (2)PM_(2.5)和PM_(10)中EOM年均值分别为34.84μg/m~3和41.39μg/m~3,是清洁对照点-十三陵EOM的1.44倍和1.26倍;二者比值超过60%,表明EOM更易富集在细颗粒物中;EOM的污染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污染最严重。EOM的组分分布表明燃煤污染在北京市大气有机污染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3)PM_(2.5)和PM_(10)中PAHs质量浓度年均值分别为36.40ng/m~3和47.14ng/m~3,二者比值达71.18%,表明细颗粒物对PAHs有明显的富集特征;PAHs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来自半挥发性4环PAHs和难挥发性5环的相对贡献;北京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来源以燃煤为主,交通源也有一定贡献。夏季容易识别出机动车或汽油源,其它季节更偏向燃煤源。 (4)建立了用于大气样品中HAs定性、定量研究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该方法实现了6种杂环胺组分基线分离来和4种HAs荧光高灵敏度检测,可满足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分析要求。 (6)北京市区PM_(2.5)和PM_(10)中HAs的年均值分别为8.12ng/m~3和10.79ng/m~3,二者比值高达0.75,表明HAs更易富集在细颗粒物中,不同污染源产生的杂环胺单体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富集特点不同。 (7)Trp-P-2、AaC和MeAαC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很好,说明可能具有相似的来源;冬季低温有利于氨基咔啉类化合物在细颗粒物中的富集,而PhIP在不同颗粒物中的分布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较小。 (8)餐饮排放可能是杂环胺的主要来源,燃煤、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等对杂环胺也有一定贡献;不同采样点HAs单体的分布表明,IQ很可能由餐饮油烟所致,MeIQ和PhIP可能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和餐饮排放;Trp-P-2、AαC和MeAαC的主要污染源可能是燃煤排放和餐饮排放。
【图文】:

采样点,污染比,阵雨,中关村


因素可能使其污染比中关村有所减轻。首钢工业区污染相对较轻与采样期间该地区曾经下过三次阵雨有关。由图2一1可见PM2.刃M,0比值的高低顺序,这种差异与各采样点的环境条件,

影响图,相对湿度,湿度,湍流


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宋宇等13川在夏季持续高温下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2.2.2.2湿度对PM2.5和PM,,o日变化特征的影响图2一3表示前门PM2.5、PM,0质量浓度随湿度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前门夜间相对湿度较高(平均值达60%),日出后气温上升、湍流扰动增加,导致8点以后相对湿度下降。14时前后地面气温接近最高值,湍流扰动更加增强,相对湿度降到最低。随着湿度的上升和下降,颗粒物质量浓度表现出不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从前门相对湿度和P城.5、PM;。质量浓度的相关分析(图2一)看出,颗粒物的污染水平与相对湿度基本没有相关性;但通过对湿度进行分段研究发现,在相对湿度高于70%时P城.5、PM:。与相对湿度呈一定的指数相关淤加.51和0.45)。从相对湿度较高(70%~95%)情况下军科院、化大的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51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华爱红;;我国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J];科技传播;2012年03期

2 姚玉刚;邹强;张仁泉;顾钧;朱燕玲;丁黄达;张晓华;;灰霾监测研究进展[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年05期

3 黄德生;张世秋;;京津冀地区控制PM_(2.5)污染的健康效益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柳柳;高效过滤器干预对控制哮喘儿童家庭颗粒物浓度的有效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7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87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