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采油污水COD化学组成剖析及归趋模型

发布时间:2020-07-21 10:14
【摘要】: 采油污水是石油工业中产量最大的污水。鉴于其对环境的严重危害,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控制标准。与此同时,世界石油工业领域正致力于研究开发经济、有效的采油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在我国,油田污水排放的主要控制指标是COD和油含量(OG),这些指标对判断污水是否达标排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COD只能反映污水及其处理程度的总体情况,不能反映污水的具体组成和具体污染物的去除状况,而具体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COD贡献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选择处理方案及改进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胜利油田孤岛污水处理站为对象,通过对现场处理工艺的监测,并结合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耗氧特征,剖析了各工段污水COD的化学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在生化处理之前,油类物质为污水COD的主要组成物质;经生化处理后,污水油含量显著降低,生化出水及出水中石油类对COD的贡献均小于17%;而未知COD(ΔCOD)所占COD测定值的比例大幅上升,无论是否考虑氨氮对COD的贡献,ΔCOD均超过COD测定值的50%。整个处理过程中还原性无机物和有机酸、醛酮类、酚类对COD的贡献较小,在每一监测点其所占COD测定值的比重之和均不超过9%。在提高系统出水COD去除率的实践中,ΔCOD的组成成分(如SMP、OCs等)应是重点关注的对象。由各监测点COD的化学组成结构可知,污染物的去除主要发生在隔油和生化处理阶段,而气浮和沉淀阶段对COD的去除非常有限。要提高系统的处理效果,重要的一点是对气浮池和二沉池进行改进。 本文根据对胜利油田孤岛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特别是生化 段的处理效果的监测,并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论证了WS一3混合菌对原油 和COD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混合菌对烃类具有良好的降解作用;在曝气 处理过程中,所投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起主要作用,说明石 油高效降解菌用于采油污水达标处理是可行的。 本文在剖析采油污水COD化学组成的基础上,根据COD主要贡献者 —石油类籍自然上浮及撇除、浮选分离、曝气吹脱、生物降解、自然挥发、 随污泥沉降等去除模式,建立了孤岛污水处理过程中石油类的总迁移转化模 型。模型模拟了现场处理系统在稳态条件下自输入至输出过程中各监测点油 含量及COD的变化,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当石油类输入量与现场相 同时,由模型计算的去除率为91.2%,与实际平均去除率95‘2%接近;同样, 由模型计算的COD去除率为58.7%,与实际COD去除率61.9%相符。不同 过程对石油类去除率的贡献依次为隔油生物降解气浮挥发吹脱沉淀, 污水出水水质主要受隔油、生物降解和气浮过程控制。根据模型对系统的处 理能力进行了预测。在输入水量不变的前提下系统可持续承受的油含量高达 1359/耐的采油污水,不会对系统造成明显的冲击。从而说明孤岛污水处理 设施并非满负荷运转,仍具有受纳更多污染物的能力。 总之,本文提出了一种COD组成的剖析思路,并且通过模型对采油污 水中石油烃及COD的迁移转化进行了预测,其结果对石油开发领域类似处 理工艺的运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X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清临;徐承泰;凌雪;姚政权;;一批金元时期古玻璃的EDXRF探针无损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7期

2 孙继光;;1,4-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的使用和维护[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1年05期

3 孙恩呈;王志强;陈孝彦;张慧;;含聚采油污水的膜处理工艺[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年08期

4 蔡阳阳;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奥田知明;田中茂;;北京城区大气干沉降的水溶性离子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5 方春霞;谭晓光;;滁州市酸雨化学组成特征及防治措施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涂宏波;高林;颜学敏;;膨胀石墨过滤膜的制备及其除油效果[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1年05期

7 单芳;贺露;周栋;;油田三次采油污水处理方法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6期

8 雒亚东;;馏程与化学组成对柴油润滑性能的影响[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1年04期

9 陈尚敇;勇强;徐勇;朱均均;余世袁;;稀酸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组分及结构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1年06期

10 汪双清;沈斌;孙玮琳;;稠油开采过程中储层内有机质分异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军辉;谢小军;;瓦氏黄颡鱼鱼体的能量密度及化学组成[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胡沛青;张铭杰;孟广路;傅飘儿;李延鑫;;古大洋岩石圈地幔流体组成——来自玉石沟地幔橄榄岩的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铭杰;胡沛青;王先彬;李钢柱;许涛;;中国东部陆下岩石圈地幔中的再循环地壳流体组分[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勇;;郑州市酸雨化学组成变化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潘志娟;李春萍;盛家镛;刘敏;;大腹圆蛛包卵丝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机械性能[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王素芳;郭留敢;林蓓;滕厚开;许涌深;;TS-761系列反相破乳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7 王素芳;李健;林蓓;马英;张全;滕厚开;;TS-761系列反相破乳剂在冀东油田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董元华;王辉;张劲强;刘新程;陈f&;安琼;赵玲;刘云;;现代畜禽粪肥的特点及对土壤质量的潜在影响[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9 王芙云;宋霞;任国涛;;X射线荧光光谱仪压片法快速分析硅质耐火材料[A];全国第六届X射线荧光光谱学术报告会与X射线光谱分析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芙云;;X射线荧光光谱熔融法测定硅质耐火材料[A];2006年第十二届冀鲁豫晋京五省(市)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可春 通讯员 徐成全;胜利年内实现采油污水达标排放[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记者 刘军 杨明;辽河油田采油污水达到零排放[N];中国石油报;2000年

3 ;揭秘特种陶瓷化学组成的种类[N];中华建筑报;2007年

4 彭东;科学家发现超新星爆炸残留物[N];科技日报;2008年

5 周忠华;用浮选铜废渣制乳浊釉简介[N];广东建设报;2006年

6 谢玉文;生化技术唱起重头戏[N];中国环境报;2010年

7 郭虹;双组份聚氨酯粘合剂的化学组成与性能[N];中国包装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王刚毅 通讯员 戴莹 楚学朋;绿色施工:寻求环保与生产双赢[N];中国石化报;2011年

9 郭虹;双组份聚氨酯粘合剂的化学组成与性能[N];中国包装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刘新明;为了石油环保事业的明天[N];陕西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金仁;采油污水COD化学组成剖析及归趋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季峰;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3 孙伟;香叶天竺葵精油的植物生物学及其药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家生;河流泥沙运动物理化学过程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杨忠;近红外光谱预测人工林湿地松木材性质与腐朽特性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陈颖;AOPs氧化处理聚合物驱采油污水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7 王歆华;医院微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来源及暴露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谭吉华;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孙天松;中国新疆地区传统发酵酸马奶的化学组成及乳酸菌生物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10 陶燕;兰州市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凤娟;Na-型蒙脱土颗粒对聚驱采油污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探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芳;A/O法处理采油污水的实验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齐宝军;A/O法处理采油污水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李继红;生物质焦油及其馏分的热动力学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贲雨壮;采油污水外排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升;移动床干馏制气副产物—生物质焦油制燃料油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7 武俊瑞;新疆部分地区酸马奶的化学与微生物组成分析及其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8 臧靖巍;青稞淀粉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工艺性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严勇;焦化蜡油表征手段和热裂化工艺条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鲁逸人;采油废水中聚丙烯酰胺处理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64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64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f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