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沉积物界面磷干湿交替分布特征及转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1:16
【摘要】:三峡水库消落带被认为是长江沿线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带,区别于任何现有消落带或人工湿地。在综合三峡库区消落带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文基于2008年秋三峡水库首次蓄水至172.5米的契机,以三峡库区消落带首次逆季节干湿交替为线索,以沿江13个典型新生消落带为对象,结合水库“蓄清排浊”完整调蓄周期,研究得到了首次干湿交替消落带表层土壤/沉积物中内源磷的赋存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磷在水-土壤/沉积物界面的源汇转化规律,及吸附、释放、转化、累积机理,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逐步形成演化过程中持续研究消落带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积累背景参考数据,为库区新生消落带内源磷控制提供理论数据参考,为三峡库区库岸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①三峡库区消落带上覆水总磷含量11月5月8月,覆水水位越高,库区上下游总磷含量波动越小,趋于平稳,出露期消落带上覆水总磷沿程分布呈现上游(滩涝至万州段)至下游(云阳至秭归段)含量逐渐降低,沿程波动逐渐减小的趋势。成库初期消落带逆季节干湿交替特征对上覆水总磷季节变化影响不明显。 ②消落带出露期沉积物总磷呈现以下规律,5月沉积物总磷(716.40mg/kg)8月沉积物总磷(658.65mg/kg),且覆水沉积物总磷落干沉积物总磷,表明夏季水库开闸放水排沙,且消落带夏季出露期降雨资源丰富,致使出露消落带表层沉积物被冲刷排除,反映出三峡水库逆季节干湿交替调蓄模式有利于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内源磷素的排出,相对于本底土壤(TP 1006.26mg/kg)来说,从总磷水平上降低了沉积物再次覆水时潜在释磷风险,对控制消落带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和防治库岸水体富营养化起到促进作用。 ③消落带逆季节干湿交替有利于相对稳定的闭蓄态磷、钙磷排出,有利于沉积物中活性较高的活性磷、有机磷累积,且累积量接近本底土壤中活性磷、有机磷含量水平,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消落带再次覆水沉积物潜在释磷风险。 ④消落带本底土壤在2008年秋首次蓄水时,表现为以释放磷为主,覆水至11月则表现为吸附磷为主,表明成库初期,土壤主要呈现出由源到汇的转变。 ⑤原始沉积物、去除轻组有机质沉积物以及沉积物矿物质最大磷吸附量(Qm)随着有机质的逐步去除,逐渐降低,且干湿交替沉积物矿物质及本底土壤矿物质的Qm值(338.81mg/kg)基本处于一致水平,表明沉积物有机质特别是轻组有机质,控制着磷在表层沉积物上的释放。覆水沉积物、落干沉积物及本底土壤,除去轻组有机质后,Qm一致呈现出降低,且沉积物表现更为明显,表明干湿交替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固磷能力较本底土壤相比受轻组有机质影响更大,易解吸磷(RDP)随轻组有机质去除均呈现出升高的态势,表明沉积物轻组有机质去除对磷释放起促进作用。 ⑥模拟实验发现由于干湿交替过程中落干期有机磷、活性磷的累积,导致再次覆水时磷释放现象更为明显,且本底土壤较沉积物释放量更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24
【图文】:

水土界面,生物可利用性,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


图 1.2 水土界面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Fig. 1.2 The form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phosphorus between water and sediment生物可利用磷含量测定方法一般有 3 类:(1)“藻类标准培养方法沉积物

示意图,磷循环,环境影响因子,赋存形态


水-沉积物界面磷循环示意图

分布图,消落带,三峡库区,采样点


30图 2.1 三峡库区消落带采样点分布图Fig. 2.1 Sampling spots distribution in fluctuation zon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勇;;三峡库区磷污染现状、来源及控制对策的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2 贾陈忠;秦巧燕;李克华;陈国际;;荆州市地表水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3 许川,舒为群,曹佳,汪洋;三峡库区消落带富营养化及其危害预测和防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4 王里奥;黄川;詹艳慧;袁辉;;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落干过程土壤磷吸附—解吸及释放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5 胡刚;王里奥;袁辉;包亮;欧阳鸥;;三峡库区消落带下部区域土壤氮磷释放规律模拟实验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6 刁承泰,黄京鸿;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1期

7 钟成华,幸治国,邓春光;三峡水库对长江、嘉陵江重庆城区段水质影响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1994年04期

8 杜军,张宏华,李劲松;三峡库区重庆段富营养化物质氮磷污染负荷比较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欧冬妮,张斌亮,刘巧梅,杨毅;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10 张文菊,吴金水,肖和艾,童成立;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侯立军;长江口滨岸潮滩营养盐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5年

3 李军;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袁辉;三峡库区消落带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林彰文;热带典型水库沉积物磷与硅藻的空间分布[D];暨南大学;2006年

6 韩勇;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石孝洪;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磷释放特征及环境风险[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欧冬妮;长江口潮滩“干湿交替”模式下磷的迁移过程与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悦涓;东湖沉积物及上覆水体氮磷形态分布特征[D];武汉大学;2005年

4 庞燕;五大湖沉积物磷形态及其磷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刘冬梅;太湖水—沉积物界面磷交换的微宇宙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鹏霞;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后库区和长江干流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4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64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5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