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已经危及生态平衡、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其中,大气污染流动性大、难以固定和去除,且引发水和土壤污染,是当前环境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气污染的主要物种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无机氧化物和重金属,氯代芳烃和CO分别是POPs和无机氧化物污染物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氯代芳烃的去除方法很多,但催化加氢脱氯(HDC)正日益成为关注的途径,主要是快速、安全、有效等优点,同时有利于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另一方面,CO催化氧化是消除CO大气污染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操作方便,低成本,同时无二次污染。上述反应均需要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显然,金属催化剂在上述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提高催化活性和延长催化剂寿命仍然是当前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金属催化剂的纳米效应(如高比表面积、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等)正日益引起重视,但纳米粒子由于表面能高,容易发生团聚和中毒,导致催化活性下降,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发生活性组分流失,影响催化剂的重复使用。设计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依托金属纳米粒子和载体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催化剂活性和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负载方法通常存在活性位颗粒尺寸较大、分布不均匀以及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力不强等问题。本论文主要是从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入手,通过调变催化剂活性相和载体,优化金属活性位的负载技术以及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裁剪和表面化学修饰,为氯苯加氢脱氯以及CO氧化设计高效、稳定的催化剂,并考察其催化性能,结合催化剂表征和反应动力学研究,阐述催化反应机理、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本质以及几何效应和电子效应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 1.采用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共组装,再结合还原活化,合成了Ni纳米粒子嵌入介孔TiO_2骨架的Ni/TiO_2催化剂,在气相氯苯HDC反应中,其催化活性高于传统浸渍还原法制备的负载型Ni/TiO_2,且催化剂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主要归因于金属Ni的高分散度及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同时,TiO_2骨架中的Ni具有强抗HCl腐蚀和抗团聚能力。 2.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Pd催化剂,并应用于CO催化氧化反应,考察了载体(SiO_2、γ-Al_2O_3、CeO_2和TiO_2)的还原性和储氧性能(OSC)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性载体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同时,载体的OSC增加也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 3.采用油包水微乳法制备了二氧化硅包裹油胺稳定的Pd纳米粒子,焙烧除油胺分子后获得核壳结构的Pd@SiO_2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其催化活性远高于商业二氧化硅负载的Pd催化剂,且具有高稳定性,可能原因是高分散的Pd纳米颗粒,同时,外层SiO_2壳对Pd核的保护作用,有效抑制了在焙烧和CO氧化反应过程中Pd纳米粒子的团聚。 4.在核壳结构Pd@SiO_2催化剂中通过浸渍法掺杂CeO_2,获得Pd@SiO_2-CeO_2催化剂,该催化剂仍然保持核壳结构,与Pd@SiO_2催化剂相比,其在CO氧化反应中的CO氧化点火温度大幅度降低,催化活性也进一步提高,主要是由于CeO_2修饰,不仅提高了催化剂的储氧能力(OSC),而且增加了Ce-Pd界面处的氧空穴,提高了O2在催化剂上的吸附,从而为CO催化氧化提供更多的活性氧物种,导致催化活性大幅度提高。 5.通过两步浸渍焙烧法,制备了Pd-Ag/CeO_2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以CO氧化为目标反应,考察了焙烧温度、负载量以及Pd/Ag比例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优化。和Pd/CeO_2与Ag/CeO_2负载型单金属催化剂相比,Pd-Ag/CeO_2双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这主要是Pd和Ag之间的协同效应。在CO氧化过程中,Ag和Pd分别吸附和活化O_2和CO,二者相互促进,导致催化活性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1;O64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世华,黄唯平,张守民,魏伟,张淑红,郑修成;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备高分散Au/TiO_2低温CO氧化催化剂[J];催化学报;2000年05期
2 王桂英,贾明君,于剑锋,李雪梅,张文祥,蒋大振,吴通好;常温常湿条件下Au/Fe_2O_3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的稳定性[J];催化学报;2000年06期
3 毕玉水,吕功煊;一氧化碳低温催化氧化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03年04期
4 魏复盛;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污染及安全防治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09期
5 贾明君,张文祥,陶玉国,王桂英,崔湘浩,张春雷,吴通好,董国强,李雪梅;纳米Co_3O_4的制备、表征及CO低温催化氧化[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4期
6 尉士民,杜芳林,张志琨;CO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3年01期
7 索掌怀,安立敦,贺红军,尚坚,金明善;Au/Fe_2O_3催化剂在CO低温氧化中的催化活性[J];燃料化学学报;1999年05期
8 张思华;缪应菊;史晓杰;王亚明;;催化CO氧化的铜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8年09期
9 吴树新,尹燕华,马智,秦永宁;非贵金属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2005年02期
10 郑修成,黄唯平,张守民,王淑荣,吴世华;负载型金属CO氧化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文海;镍基催化剂上氯代芳香族化合物加氢脱氯降解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
2769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6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