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大气气溶胶中碘、溴的形态分布、来源及其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17 18:26
【摘要】: 大气气溶胶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效应和环境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大气中的溴、碘涉及对流层中多种光化学反应,导致臭氧层发生耗损,大气中碘还能够影响海洋边界层云凝结核的生成。它们的来源及所涉及的大气化学反应因而成为近年来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生成研究的重点之一。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气化学模式计算方面,气溶胶中溴、碘形态提取和测定技术的不完善使得实测数据难以获得,已报道的实测数据也与模式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 本文在李冰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 (1)采用ICS-A23色谱柱分离IO_3~-、I-、BrO_3~-和Br~-,(NH_4)_2CO_3为流动相,通过使用Shield Torch以及手动进样器增大进样量到1mL来提高灵敏度。 (2)通过实验确定了溴、碘形态标准溶液在0.01%KOH介质中储存较稳定,为溴、碘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提供了技术保障。 (3)对于气溶胶样品中溴、碘形态测定的前处理方法,通过对比超声纯水提取不同时间以及多种密封提取条件下大气气溶胶样品滤膜中溴、碘形态稳定性和提取率,最终确定超声纯水提取5min即为最佳提取条件。 (4)通过对CF、GF两种材质空白滤膜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发现各种提取条件下GF材质相比CF材质,对样品中溴、碘形态稳定性的干扰更小。采用建立的分析测试方法对中国第二、三次北极考察沿线、中国近海海域及合肥地区气溶胶样品中的总溴、总碘、总可溶性溴、总可溶性碘、不可溶性溴、不可溶性碘、BrO_3~-、Br~-、IO_3~-、I~-进行测定,结合气团轨迹反演、气象数据、地震数据、第22次南极考察中获取的气溶胶碘形态数据以及文献中其它地区的溴、碘形态数据,对样品中溴、碘及其形态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1)大气气溶胶中溴浓度虽然在各地各季节均有不同,但其形态分布却相当稳定。北极地区、西北太平洋近岸海域、中国近海海域及中内陆工业城市合肥地区大气气溶胶各种粒径的颗粒物中溴形态中均以Br~-为主要存在形态;总溴、总可溶性溴和Br~-的浓度变化趋势均为两极低而中低纬度地区高,不同的控制源是主要原因;不可溶性溴占总溴的10%~31%,在中低纬度浓度高于极地地区;可溶性有机溴占总溴的2%~23%,浓度分布上呈现出城市高于海洋,中低纬度高于极地的特征; BrO_3~-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全球大部分地区可能都不具备产生显著浓度的气溶胶BrO_3~-的条件;粒径分布方面,合肥地区样品中,Br-在PM10以上粒径的颗粒物中富集,不可溶性溴倾向于富集在PM2.5以下颗粒中; (2)各地大气气溶胶中碘形态的分布特征变化较大,同一地区不同年份也存在极大差异,总的来说以I-和不可溶性碘分布在全球分布最广。两极地区、西北太平洋、中国近海、东南亚海域、东印度洋、南大洋以及Mace Head Ireland地区和内陆城市合肥地区气溶胶中碘形态大部分以可溶性形态存在,EF值沿纬度降低而下降,来源差异是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IO3- / I-在各地区样品中巨大的差别一方面证明了现有的大气碘化学模型的正确性,一方面也说明了其还存在不足。不可溶性碘和可溶性有机碘的分布具有全球普遍性,含量可达总碘的24%~81%,但其分子结构目前仍然未知,有关其形成机理的研究也不多。粒径分布方面,合肥地区样品中不可溶性碘在PM2.5颗粒中高度富集。 (3)来源方面,北冰洋地区和西北太平洋沿岸及中国近海海域、东南亚海域、东印度洋、南大洋等海洋边界层区域,溴浓度主要受海盐源气溶胶强度控制,碘浓度则与极区海冰融化及海洋生物释放的挥发性含碘物质光化学反应产物相关。内陆城市合肥地区气溶胶粗颗粒(粒径大于2.5μm)中溴、碘含量均受到燃煤源控制,细颗粒中溴、碘含量的控制源尚不明确;不可溶性溴来源可能是人类活动及地壳运动造成的扬尘;可溶性有机溴来源可能与燃煤相关。 (4)北冰洋地区气溶胶TSP样品中碘及各主要形态以及合肥地区气溶胶不同粒径中溴、碘及其形态均呈现出季节变化,但两地的变化趋势有很大区别。内陆地区呈现秋冬季高春夏季低,而北冰洋地区的高峰则可能出现在春季。 (5)异常天气条件(如台风)及地壳运动等事件都可对溴、碘浓度及形态分布产生显著影响.长时间采样,气溶胶样品中的溴、碘可能发生了显著的耗损。 本文通过大范围、长时间的采样和分析,获得了一大批第一手的大气气溶胶中溴、碘形态的数据,其中北极等地区的数据均是首次报道。这些实测数据将为大气卤素化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513
【图文】:

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石油燃烧


第 1 章 大气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影响及溴、碘形态研究进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灾害、粮食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出现 (IGBP,1990;IPCC,1994)。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各国政府及科研机构关注重点之一(陈立奇,1997)。2001 年,IPCC 在其报告中指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包括:温室气体、平流层和对流层臭氧、气溶胶和云(包含石油燃烧产生的碳黑和各种有机化合物、沙尘等)、太阳辐射、地表反射等(图 1.1),其中气溶胶是最为不确定的因素。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06期 工程科技Ⅰ辑 B027

示意图,示意图,南大西洋,形态测定


图 1.3 印度洋地区采样地区示意图(Lai,2008)Fig. 1.3 A map of aerosol sampling positions near Indian Ocean现有的大气总悬浮颗粒中碘形态测定结果,可以发现只有eider 等(1995)报道的德国内陆和南大西洋公海海域气溶胶中可主,后来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与之相悖(表 1.1)。采样区域的这一差异的原因之一,但 Baker 等(2004,2005)的 M55 航次经比较接近 Wimschneider 等(1995)在南大西洋的采样位置并1.4)。不同的水提条件也可能是另一原因,只有Wimschneider等(提取的方式来提取气溶胶颗粒中的可溶性碘。但实际上,Baker 等( AMT13 与 M55 两次采样重合的位点正是 M55 中未检出 IO3-的3 却没有重复 M55 中的现象。这说明地域和测定方法的不同可能都差异的主要原因,还需要综合考虑碘在大气中发生的种种反应及制要素。

示意图,示意图,工程科技,气溶胶颗粒


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之一,但 Baker 等(2004,2005)的 M55 航次采样的最终点已经比较接近 Wimschneider 等(1995)在南大西洋的采样位置并位于其下风处(图1.4)。不同的水提条件也可能是另一原因,只有Wimschneider等(1995)使用高温提取的方式来提取气溶胶颗粒中的可溶性碘。但实际上,Baker 等(2004,2005)的 AMT13 与 M55 两次采样重合的位点正是 M55 中未检出 IO3-的位置,但 AMT13 却没有重复 M55 中的现象。这说明地域和测定方法的不同可能都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还需要综合考虑碘在大气中发生的种种反应及制约这些反应的要素。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2011年 第06期 工程科技Ⅰ辑 B027-19-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辉;魏文寿;刘明哲;吴新萍;牟书勇;韩茜;;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气溶胶中游离氧化铁的测定[J];地理科学;2011年08期

2 何玉辉;杨桂朋;张洪海;;冬季中国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与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2011年08期

3 王枫;郑玉霞;张韫宏;;硫酸铵/硝酸铵混合液滴风化过程的时间-空间分辨研究[J];科学通报;2011年22期

4 吴兑;吴晟;毛夏;李海燕;;沿海城市灰霾天气与海盐氯损耗机制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S1期

5 陈波;张磊;卓维海;;丝网法测量纳米级气溶胶颗粒粒径分布的方法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年05期

6 徐国杰;陈立奇;张远辉;汪建君;李伟;林奇;;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航线上空水溶性气溶胶化学成分特征研究[J];极地研究;2011年02期

7 肖钟ng;江洪;陈健;王彬;江子山;;杭州市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8 马新成;吴宏议;嵇磊;张蔷;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J];气象;2011年09期

9 朱忠敏;余娟;龚威;;Peterson模型的参数选择及优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9期

10 米俊锋;郝成祥;詹小平;王明涛;;窄脉冲放电荷电器极间不同位置的荷电研究[J];科技导报;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彦枫;王体健;;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对近地面光化学活动的影响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2 王明星;;前言[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格慧;李建军;成春雷;周变红;曹军骥;安芷生;;沙尘暴对下游高山大气气溶胶化学组成与粒径分布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朱彬;马力;李子华;杨军;曾祥平;;重庆冬季大气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车慧正;张小曳;石广玉;李杨;赵剑琦;屈文军;王丹;;沙尘和灰霾天气下毛乌素沙漠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征[A];第六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范红;陈桂林;;应用米氏散射理论选择气溶胶的探测波段[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车慧正;张小曳;石广玉;李杨;B.Chatenet;;毛乌素沙漠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初步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8 李晓静;张鹏;邱红;付春岭;;MERSI/FY-3A陆上气溶胶产品介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冯岚;张武;向涛;史晋森;宋松涛;曹贤杰;黄建平;;干旱区春季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谢晨波;周军;胡欢陵;Kevin D Perry;;2001年春季合肥地区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气气溶胶让北极暖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汪安璞;寻找控制污染的利器[N];科技日报;2002年

3 许黎 李灿;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N];中国气象报;2003年

4 崔朦;亚马逊流域大气气溶胶发现新物质[N];中国气象报;2004年

5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杨绮薇;大气灰霾缘何而起 专家为你细说因由[N];广东科技报;2004年

6 彭莹辉 杨绮薇;“不速客”频扰珠三角[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SARS病毒敲响生态环境破坏警钟(2)[N];中国环境报;2003年

8 陈伟立;空气环境质量将推新指标[N];中国石化报;2001年

9 谢在永;阳光怎么少了[N];健康报;2004年

10 彭莹辉;热带所 研究型业务放异彩(下)[N];中国气象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思琦;大气气溶胶中碘、溴的形态分布、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康辉;生物成因气溶胶的时空特征、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贺双颜;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模型和海水后向散射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沈小静;泰山大气气溶胶数谱分布特征及光学特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邓丛蕊;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祁建华;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及其中微量金属的形态表征和干沉降通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杨帆;运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对城市大气气溶胶混合状态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柳晶;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的卫星遥感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张敏;远洋船基及上海地基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金正润;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过程与气溶胶物理特性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海;半干旱地区气溶胶的观测研究及垂直分布的反演[D];兰州大学;2010年

2 朱润;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检测方法研究及装置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谭冶冰;上海市霾的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辉;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祁增营;地基大气气溶胶遥感反演和区域特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赵杰臣;皮纳图博火山气溶胶的三维扩散及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于f

本文编号:2795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95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