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物倍增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脱氮效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21:01
【摘要】:传统污水生物脱氮技术普遍存在工艺流程较长,占地面积较大,氧利用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等不足,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和氮类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的新型污水生物脱氮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污水生物倍增处理工艺目前在国内外得到普遍关注,其具有可在低溶解氧下运行及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特点,已在工业废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生物倍增工艺在处理城市污水脱氮方面的应用还很少,因此系统地研究生物倍增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脱氮效能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城市污水特点,本文通过小试试验和现场试验,开展了生物倍增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脱氮效能的系统研究。小试试验中,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低温条件下生物倍增工艺的启动特性,分析了溶解氧和水温对该工艺启动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深入研究了生物倍增工艺稳定运行期的脱氮效能,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其脱氮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碳源种类、碳氮比、进水方式对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并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菌群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小试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氧和温度对生物倍增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启动非常重要,12℃以上启动时,溶解氧是影响系统启动稳定性的重要因素;12℃以下启动时,在低温、低溶解氧和低负荷的运行条件下,极易导致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的过量生长,可引起同步污泥膨胀,并导致大量的生物泡沫。通过调整溶解氧可控制由于缺氧引发的污泥膨胀;提高进水水温并调整泥龄,可有效地控制低水温期由Microthrix Parvicel引发的丝状菌型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生物倍增工艺特有的高容积负荷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COD出水浓度可稳定达到或优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长污泥龄有利于富集增殖缓慢的硝化菌,对氨氮的去除率可稳定达标。生物倍增工艺具有较强的抗低温、抗水质水量负荷冲击的能力,亦具有良好的污泥沉降性能。当水力停留时间在12~21h之间时,其对该工艺的硝化和脱氮效能的影响不明显。稳定运行期TN平均去除率为58.24%。相同HRT和COD负荷下,氨氮负荷越低,TN去除效果越好。外加乙酸钠、葡萄糖和蔗糖等碳源对生物倍增工艺脱氮效能的影响不大,但对除磷有影响,乙酸钠作为外加碳源效果最好;在进水COD负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系统对TN的去除主要受反硝化过程中有机底物的限制,TN去除率和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均随COD/TN比的增大而增大,在进水COD/TN比≈2.9时TN平均去除率为64.89%;为保证不同水温期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了基于三种水温期的分点进水流量调控方法,曝气区和厌氧区的容积比高水温期(25.3~26.1℃)为1:1、常水温期(15.7~25.3℃)为1:2时、低水温期(9.7~15.7℃)为1:3时,可实现生物倍增工艺低碳氮比下的最优脱氮效果。初步探讨了分点进水时生物倍增工艺小试反应器内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机理,采用静态试验研究了自养反硝化菌、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菌对工艺系统同步脱氮的相对贡献。生物倍增工艺内部微观缺氧环境的存在导致其能够发生反硝化反应,这是造成曝气区总氮损失的主要原因。在生物倍增工艺现场试验中,系统研究了生物倍增工艺曝气区污泥浓度随空间及时间的变化特征、曝气区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特征及传质特征;污染物的沿程分布规律;并开展了曝气区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生物倍增工艺具有良好的水力混合特性,污泥浓度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基本一致,随时间的变化也不明显。污泥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工艺进水条件和运行条件的影响;曝气区的溶解氧沿池宽的变化相对较小,沿池长先大幅降低,后小幅降至最低,池末端溶解氧含量最低。沿池深方向溶解氧逐步降低。氧总转移系数和耗氧速率沿池长方向呈递减分布,表明生物倍增工艺兼具完全混合和推流的双重特征;曝气区未形成明显的缺氧区,较大的污泥絮体粒径和控制低溶解氧有助于形成同步硝化反硝化所需的缺氧微环境。将分点进水的碳源利用方式应用到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运行中,实践证明,该优化调控方式可显著提高系统的脱氮效能,三种典型水质期的出水总氮均可达到排放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图文】:

现场照片,工艺,厌氧,进水区


图 2-2 生物倍增工艺小试现场照片Fig.2-2 Scene photos of Bio-Doubling Process for lab-scale experimentBDP 小试试验工艺过程为:原水由进水区进入,在此被循环混合液及由沉淀区回流的污泥瞬间混合稀释后,进入厌氧区,厌氧区密封以确保搅拌时

污泥膨胀,低温季节,污泥沉降性,学位论文


直至 3 月 6 日左右污泥沉降性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在以后的低温季节再发生过此类现象。污泥膨胀/泡沫从发生到恢复期间的 SVI 变化如图 3-10。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

照片,工艺,照片,污泥产率


d)表壳虫和旋轮虫 e)线虫 f)io纤虫d)Arcella and Philodina e) nematode f) Aspidisca图 3-29 生物倍增工艺中常见微生物显微镜照片(40 倍)Fig.3-29 Microscope photos of microorganisms in Bio-Doubling Process system(×40)3.6.5.2 污泥产率试验期间,在温度为 21.4~27.3℃时,污泥龄分别为 35d,40d,45d 时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丹;周雹;;反硝化最小碳氮比值的推求和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02期

2 王宏杰;董文艺;甘光华;杨跃;李伟光;;碳氮比对气水交替式膜生物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碳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马秀兰;田娇;王有贤;;低温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4 王坤;王小敏;赵勇;林志;谢建治;;土壤质地和碳氮比对龙葵富集重金属Cd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5 任红艳;史学正;庄大方;江东;徐新良;黄耀欢;刘磊;施润和;;土壤全氮含量与碳氮比的高光谱反射估测影响因素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年03期

6 ;发现土壤碳氮耦合新机制[J];分析测试学报;2014年02期

7 王梦月;马鲁铭;;碳氮比对催化铁反硝化脱氮及N_2O释放影响[J];能源与节能;2014年03期

8 罗固源;杨洋;许晓毅;李娜;;进水碳氮比对SUFR系统脱氮除磷影响的特性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9 回进;王冰松;张凤君;;供碳源载体及其在低碳氮比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1年03期

10 杨莎莎;宋英豪;赵宗升;贾立敏;;pH值和碳氮比对亚硝酸型反硝化影响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爱荣;田雪梅;谢艳萍;王治鹏;于开亮;张学芝;;不同碳氮比对薄盖灵芝液体培养的影响[A];2004灵芝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 蔡向阳;常用容器栽培介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N];中国花卉报;2008年

2 长丰;建造冬季温床“四注意”[N];北京科技报;2001年

3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赵亚夫;堆肥制作的关键技术(1)[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成金;生物倍增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脱氮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雪;碳氮比对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影响规律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张婷婷;污水生物脱氮中进水碳氮比对N_2O释放的影响及其减量化控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孟玉丽;ABR-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低碳氮比污水的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军;藏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碳氮比以及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4年

5 韩佳;工业园区低碳氮比废水生物脱氮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刘红梅;UCT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杜理智;水解反硝化工艺对低碳氮比和低温城市污水的脱氮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孙晓雷;低碳氮比废水脱氮处理新工艺调试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9 吴为;改良水解/微孔曝气一体化氧化沟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中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扬;三江源区土壤全氮、全碳和碳氮比的高光谱反演[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06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6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3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