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环己烯光电离及臭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02:07
   环已烯在自然界中可以通过人为源或自然源的排放进入到大气中,其是城市环境当中含量最多的环状烯烃,并且已经知道其在大气环境下可以氧化而生成气溶胶。研究显示在大气中环己烯可以和OH自由基、NO3自由基、O3发生化学反应。对于气溶胶的形成,先前的研究显示对于环己烯这样的环状烯烃其与O3发生反应比与OH自由基反应更容易生成气溶胶,而且在与臭氧的反应过程中往往会生成较高产率的OH自由基,而这有可能使得本来只在白天具有较高浓度的OH自由基在夜晚也维持较高浓度,从而使得在夜晚也可以发生OH自由基的氧化反应。从全球范围来看,臭氧和环状烯烃的反应因为含量相对较少,因而不会对全球的气候或者气溶胶的生成有重大影响。但是在科研领域,这些环状烯烃一直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兴趣,因为这些环状烯烃可以作为反应更为复杂的萜烯类物质的简化模型。而萜烯类物质一直被科学家们推断是自然源中排放气溶胶的主要贡献者,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对于这些反应的生成物和反应机理,目前知之甚少。但是研究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对了解气溶胶的老化过程以及预测其对于环境和人体潜在的伤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阐明环己烯臭氧化反应的机理对于萜类生成气溶胶研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环己烯是结构对称的环烯烃的典型代表,因此环己烯也一直是研究retro-Diels-Alder的重要模型。虽然之前有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了中性环己烯或者环己烯离子的retro-Diels-Alder反应,但是一些有关环己烯解离的物理参数却没有确定。例如,先前报道的环己烯电离数据能差别比较大,特别是对其解离产生的离子,各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离子出现势差别很大。此外,对于环己烯母体离子如何解离得到这些离子的具体路径也不清楚。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技术具有能量连续可调性,非常适合于研究小分子的光电离解离过程。此外,我们研制出基于同步辐射的热解析真空紫外光电离气溶胶质谱,能够实时在线研究气溶胶的反应产物。本文中环己烯的光电离和其臭氧化反应形成气溶胶的研究都是基于同步辐射光电离的原理来完成的。整个论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些气溶胶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溶胶的来源,气溶胶的主要组分,气溶胶对于大气和人体的潜在影响等。对于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的概念也做了简单介绍。另外,对于气溶胶质谱的发展和各种气溶胶质谱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第二章主要是简单了介绍了原子分子物理线站。对于波荡器的光谱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的质量分辨,以及实验线站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小结。对光电离和气溶胶研究工作涉及的仪器做了简单介绍。第三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环己烯光电离的工作。为了获得环己烯的电离能和其碎片离子的出现势,我们在8-15.5 eV的能量区间对环己烯进行了光电离研究。使用的仪器是自制的飞行时间质谱和一个具有三级差分系统的光电离装置,其电离源是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为了解释碎片离子产生的机制,我们进行了相关的量子化学计算,将实验和理论结合起来解释环己烯的解离机制。环己烯的电离能和碎片离子的出现势是根据光电离效率曲线的测定得到的。通过实验和理论数据的比对我们提出了环己烯可能的解离机制。第四章主要是介绍使用最近研发的一套基于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热解析气溶胶质谱结合自制的光化学烟雾箱系统对环己烯臭氧化反应生成的气溶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同步辐射光能量连续可调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合适的电离能量,得到了含碎片相对较少的气溶胶颗粒相产物的光电离质谱图。一些先前没有被报道的同分异构体和同质异构体通过光电离效率曲线得到的电离能被检测区分出来。一些产物例如乙二醛、丙酮酸等第一次在颗粒相中被检测出。同时我们推断了某些产物可能形成的反应路径。最后一章中,对于环己烯臭氧化反应的产物我们固定能量对其进行了实时的检测。对于环己烯臭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离线分析方法,第一次将滤膜收集的离线方式和TD-VUV-TOF-PIAMS质谱结合起来。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离线方法可以在比在线浓度低的条件下检测到大部分在线产物,同时还可能检测到部分含量很低而无法在线检测到的产物。该方法可能在今后用于在实验室内模拟二次有机气溶胶研究和检测真实的外场大气气溶胶。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13
【部分图文】:

示意图,同步辐射,美国,结构示意图


?公司纷纷加入到气溶胶质谱的研发队伍中。目前,在商品化的气溶胶质谱仪中,??美国Aerodyne公司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图1.2所示是该公司生产的气溶胶质谱??仪的示意图。该仪器使用了动力学透镜作为进样系统,同时使用了斩波器作为粒??径测量系统,在电离方式上采用了热解析和电子轰击相结合的方式,离子检测系??统则使用了四极杆质谱或飞行时间质谱。当前,我国频发的雾霾事件也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气溶胶在线测量和大气污染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关仪器的研发。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等研宄单位相互合作,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该仪器己在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开始应用[45]。??Particle?Beam?Aerodynamic?Particle??Generation?Sizing?Composition??Mass?Spectrometer???????fBeam?_??Chopper?=?^????????????pT0F/?Thermal??,???Region?\?Vaporization??I?Aerodynamic?H?H?S?Electron??1?Lens?圖?画?Impact??|?Ionization??Particie?inlet?(1?atm)?Pump?Pump?Pump??图1.2美国Aerodyne公司生产的气溶胶质谱结构示意图??1.?1.3同步辐射气溶胶质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曲线,同步辐射,光源,美国


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Heater?Temperature?(K)??图1.4油酸母体离子信号(m7z?=?282)和加热温度之间的关系。油酸母体离子信号和温度关??系曲线在较高温度下趋于平缓证明了所有的颗粒物均被蒸发Ml。??众所周知,同步辐射是一种近似连续的高光子密度密度光源,其强度要远大??7??

曲线,油酸,母体,加热温度


?1?1?r??IXiriMi?穸晒?is?3??图1.3美国先进光源建立的同步辐射气溶胶质谱结构示意图[56]。??丨I厂??I?;?/??■??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Heater?Temperature?(K)??图1.4油酸母体离子信号(m7z?=?282)和加热温度之间的关系。油酸母体离子信号和温度关??系曲线在较高温度下趋于平缓证明了所有的颗粒物均被蒸发Ml。??众所周知,同步辐射是一种近似连续的高光子密度密度光源,其强度要远大??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凤霞;戚俊;;2009年11月13日至12月19日北京气溶胶吸收特性分析[J];气象;2018年07期

2 李德平;程兴宏;孙治安;王黎明;张本志;张天明;;北京不同区域气溶胶辐射效应[J];应用气象学报;2018年05期

3 赵俊芳;姜月清;詹鑫;孔祥娜;;我国气溶胶污染对农作物影响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进展;2018年05期

4 谢波;熊旺;胡胜;龙兴贵;;钚气溶胶的形成机理[J];辐射防护通讯;2017年04期

5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支国瑞;蔡竟;杨俊超;陈颖军;张玮琦;程苗苗;孙建中;;棕色碳气溶胶来源、性质、测量与排放估算[J];环境科学研究;2015年12期

7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朱思虹;张华;卫晓东;杨冬冬;;不同污染条件下气溶胶对短波辐射通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18年05期

9 董丽;张慧;缪旭波;宫继萍;;铁岭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年11期

10 谢祖欣;韩志伟;王格慧;;春季中国东部气溶胶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俊峰;典型大气环境下黑碳气溶胶理化特性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张英杰;北京和邢台PM_1化学组分及新粒子增长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3 袁亮;黄山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和混合状态的观测和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谭浩波;珠三角地区气溶胶吸湿性特征及其对光学性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5 陈军;环己烯光电离及臭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6 史晋森;地面气溶胶移动集成观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4年

7 徐学哲;宽波段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光谱测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8 钱小东;大气气溶胶VH-TDMA装置建立及吸湿和挥发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9 任艳芹;典型城市及区域背景点有机气溶胶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形成机理[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6年

10 徐鹏;北京城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有机气溶胶的来源解析[D];西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基于卫星观测的华东地区2000-2016年气溶胶特性分布及气溶胶—云相关性[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2 吕彪;高湿环境下亚微米级气溶胶演化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陈申玮;两种模式模拟中国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与降水的差异与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4 施双双;长三角典型地区冬季气溶胶来源解析及粒径分布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吕浩;北京地区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气溶胶及其光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6 庄雯雯;基于地面MPL研究上海霾天气及吸湿增长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5年

7 贾珺茹;跨北太平洋大气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8 祁雪飞;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年

9 孙乃秀;中国地区气溶胶物理辐射特性遥感观测综合分析[D];兰州大学;2018年

10 付丹;中国近海至南大洋大气NO_x及气溶胶中金属元素和PAHs分布特征及源解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本文编号:2880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0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e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