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的污泥絮凝机制、改性设计优化及环境毒理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703;X171.5;TQ317
【部分图文】:
图1-1污泥比阻的测定装置??-1?Measurment?device?for?specific?resistance?of?slud公式:??d=Ml?上M?C??时压强降(Pa);??面积(cm2);??的动力黏度(Nn2或g?cm+s-1)??V作图的曲线斜率;??体积滤液的滤渣质量(g,cnr3)。??滤液的滤渣质量C由式1-2计算:??C-?!???100?-?C,?100?-?cf??Ci?c?f
理效果越好,脱水性亦更佳。市政剩余污泥CST?—般大于20?s?,?CST小于20?s时??才可能适合进行脱水。??从图1-3可以看出,七种NPAM基本能减小污泥的CST,但减小幅度很小。调??理前原始污泥CST=28.4s,调理后CST在26.1?30.3?s之间,均大于20?s。其中,??N10、化2和N14的CST降低幅度相对较明显,而N6、N8反而使污泥的CST略有延??长,这种现象应该是NPAM与污泥颗粒形成的絮体不够密实,分散的NPAM自身??的粘性增大了絮体的CST。??-22-??
?-?45?^??1!?Hlziili?;:|??CK?N6?N8?N10?N12?N14?N16?N18??实验组??图1-2不同NPAM对污泥比阻的影响??Fig.?1-2?Effects?of?different?NPAM?on?specific?resistance?of?sludge??(2)对污泥CST的影响??CST是利用渗透滤纸毛细管吸入力产生的滤失来表征含水体系的滤失特性,常??用于评价污泥的脱水性能[2161,CST越短,可表示污泥的滤失性能越好,即PAM调??理效果越好,脱水性亦更佳。市政剩余污泥CST?—般大于20?s?,?CST小于20?s时??才可能适合进行脱水。??从图1-3可以看出,七种NPAM基本能减小污泥的CST,但减小幅度很小。调??理前原始污泥CST=28.4s,调理后CST在26.1?30.3?s之间,均大于20?s。其中,??N10、化2和N14的CST降低幅度相对较明显,而N6、N8反而使污泥的CST略有延??长,这种现象应该是NPAM与污泥颗粒形成的絮体不够密实,分散的NPAM自身??的粘性增大了絮体的CST。??-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污泥发电绍兴新能源有亮色[J];广西电力建设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2 肖琼;;从韩国经验透视中国污泥政策障碍[J];给水排水动态;2017年04期
3 ;日本大阪利用新技术使污泥“变废为宝”[J];中国建材资讯;2015年06期
4 廖永芳;;新型污泥处理装置的工程评价[J];炼油设计;1982年01期
5 卢璟豪;;一种沙漠用污泥种植块及沙漠仿真种植方法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08期
6 李小英;;污泥堆肥对水仙生长的影响[J];生物学教学;2017年05期
7 陈祥;徐福银;包兵;胡艳燕;陈萌;;污泥处理产物和产品园林利用的分析[J];给水排水;2017年06期
8 王翼;;云南山区污泥处理厂设计方案[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年05期
9 刘佰秋;;给水厂的污水及污泥处理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年06期
10 陈艳萍;;浅析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技术[J];低碳世界;2017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育毅;聚丙烯酰胺的污泥絮凝机制、改性设计优化及环境毒理特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健;A/O-MBR+O_3溶胞组合工艺污泥减量及强化脱氮效能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董浩;制革污泥与煤在流化床内的共处置燃烧和铬迁移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4 方文;污泥堆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的释放及分配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5 张健;热水解污泥—餐厨垃圾协同厌氧消化及产甲烷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6 张强;污泥高效气化协同制备灰基吸附剂的定向调控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韩亨达;钙铁氧化物对污泥热解痕量元素释放及热解油芳香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8 吴宇琦;电离辐射与热水解破解污泥机理及其资源化利用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9 赵亚洲;污泥掺烧生物质对砷形态转化及磷有效性的影响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年
10 张潇;跌水曝气耦合回流供氧上升流式微氧污泥床生物脱氮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鹏鹏;改良A~2/O去除污染物耦合污泥减量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2 顾家熙;制革染色废水和污泥中有机络合态铬的脱除方法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3 陈小涵;污泥的燃烧特性与氯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甘加宁;中航环保公司污泥处理项目实施过程风险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5 李业云;污泥减量优势菌种的筛选及在污泥减量化过程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6 郭志鹏;新型铝污泥基质截留农田氮磷污染实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7 陈启敏;污泥堆肥改性黄土-紫花苜蓿系统中重金属迁移富集及控制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8 陈绍棋;油污泥废水生物处理关键技术与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9 韩雅婷;基于氨回收的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及厌氧消化工艺改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10 戴东斌;制革含铬污泥制备陶粒的工艺研究及环境效应评价[D];厦门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4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