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框架下中国土地利用和生物能源的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10:12
  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链接三者的关键和核心,因此要解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这样复杂的全球变化问题,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学科的相关科学见解,所以利用综合评估工具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是必然选择。本论文在全面分析已有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能源经济环境,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框架下,利用改进的全球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GCAM,根据碳税方案和低碳减排技术方案设定了有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和没有碳捕获和封存技术(NOCCS)两组气候政策情景,在每组气候政策情景下,分别设置了450ppm、500ppm和550ppm三种限制目标浓度情景。在此基础上基于未来生物能源会得到大力发展和2020年全球开始实施碳税方案的假设,分析比较了参考情景(BAU)、两组政策情景以及每种限制浓度情景下1990-209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生物能源供给等关键输出变量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在实施气候政策情景下中国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变化趋势,模拟了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生物能源的生产供应及其未来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框架下中国土地利用和生物能源的模拟研究


LUCC研究的构成的因果链与核心内容(后力胜等,2004)

生物物理,系统组,社会经济


图 2-3 生物物理、社会经济与土地系统组分之间的联系(郭斌等,2008)UCC 的模型研究型研究是土地变化研究的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土地利用变化等相关机制手段,通过模型研究能够更精确模拟和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速率、时空变化格程;预测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重点区域(包括热点区域、脆弱区域与典型区域等趋势;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各因素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的关系等,提供制定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LUCC 模型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WWHERE)?何时(WHEN)?(Lambin,1997)。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很多型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如:根据不同驱动力分为生物地理模型(Holdridge 模型,BI)、生物地球化学模型(GAP 模型,Century 模型)、社会学经济学模型、综合模型(唐华俊等,2004);根据模型研究的空间尺度可以分为区域模型、国家尺度、全球尺彬等,2002;黄秋昊等 2005);根据 LUCC 土地类型演化过程分为林地模型、城市模型。LUCC 模型的分类一般根据其建模理论方法来划分,例如,解靓等将 LUCC 模:经验性系统诊断模型(土地资源数量、土地利用程度、以及土地需求量预测等模08);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包括 CA 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土地利用综合评

时间序列,主要因素,模型,混合模型


于中短期能源供需的研究预测(王灿等,2002)。测模型型通过大量相对简单的技术来预测分析特定部门的能源供应与需求。主要特征及成本数据来来计算分析整个能源经济系统的减排成本和效果,一般动态的反馈该时间序列上供需变化(刘强,2008)。模型(HYBRID)源经济模型的应用与发展,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理论基础、结构和的差别(图 3-1),两类模型本省的缺点也显露无疑,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开共同考虑并建立一种混合模型,其既能考虑技术细节又能考虑宏观减排政拟分析碳税之类的宏观经济政策, 也可以模拟分析能耗标准等详细的技术建模手段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引入技术细节的子部门到 CGE 模型以增加的模拟功能;通过识别连接变量进行模型的“软连接”和“硬连接”,进行情景伟,2007)。图 2-4 显示了影响混合模型结构的主要因素以及两种模型之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稳定浓度目标下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探讨[J]. 刘嘉,陈文颖,刘德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8)
[2]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农牧交错带土壤碳密度的影响[J]. 徐敏云,李培广,谢帆,黄顶,王芳,晏宗明,王堃.  农业工程学报. 2011(07)
[3]基于巢式Logit模型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J]. 杨昌涛,靳文舟,范雪婷.  公路与汽运. 2011(04)
[4]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J]. 李海奎,雷渊才,曾伟生.  林业科学. 2011(07)
[5]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杜习乐,吕昌河,王海荣.  土壤. 2011(03)
[6]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J]. 王小彬,武雪萍,赵全胜,邓祥征,蔡典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11(11)
[7]基于模型模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及处理方法[J]. 姚凤梅,秦鹏程,张佳华,林而达,BOKEN Vijendra.  科学通报. 2011(08)
[8]广西木薯茎秆资源的能源利用[J]. 陶光灿,谢光辉,Hkan rberg,熊韶峻.  中国工程科学. 2011(02)
[9]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杨梅,张广录,侯永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01)
[10]碳汇价值的形成和评价[J]. 谢高地,李士美,肖玉,祁悦.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1)

博士论文
[1]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 刘小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2]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构建与效益研究[D]. 臧秀清.燕山大学 2010
[3]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高文永.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毕于运.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5]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及其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 孙凤莲.华中农业大学 2010
[6]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中政府规制与激励[D]. 刘飞翔.福建农林大学 2010
[7]柳枝稷种质资源评价、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D]. 黄琳凯.四川农业大学 2010
[8]生物燃料发展及其影响研究[D]. 兰肇华.武汉理工大学 2009
[9]基于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农地利用理论研究[D]. 王海鸿.兰州大学 2009
[10]垃圾填埋场流体产生与地球化学迁移转化过程模拟研究[D]. 周效志.中国矿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72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72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c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