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框架组装杂多酸复合材料及其氧化脱硫性能
发布时间:2023-01-12 18:08
大气中的SO2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污染,在不断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下,降低柴油硫含量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由于传统的加氢脱硫(HDS)技术生产超低硫柴油的生产成本较高,氧化脱硫技术因操作条件温和、设备投资少,对烷基取代的稠环噻吩类硫化物有较高的脱除率,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近年来多金属氧酸盐(POMs)作为新型氧化脱硫催化剂以其结构易调、“假液相”行为、多功能性等优点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但可溶性POMs直接用作氧化脱硫催化剂存在难分离和难回收再利用等问题,而不溶性固体POMs的比表面积又很小(<10m2·g-1),限制了固体催化剂的催化活能。负载型POMs催化剂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负载型POMs催化剂选用的载体主要是SiO2、TiO2、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碳、分子筛等,但它们面临着担载量低、分散不均、催化剂易渗漏、活性点易中毒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克服上述困难,迫切需要寻找更加合适的载体来制备新型负载型POMs催化剂。新型多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稳定的晶态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规则可调的孔径、可修饰的孔道表面等优点,成为制备POMs多相催化剂的...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2.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简介
1.2.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1
1.2.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1.3 多金属氧酸盐
1.3.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1.3.2 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应用
1.4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杂多酸复合材料简介
1.5 氧化脱硫简介
1.6 研究的目的及任务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磷钨酸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浸渍法合成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
2.3.2 主体原位组装合成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
2.3.3 客体原位组装合成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
2.3.4 浸渍法合成H_3PW_(12)O_(40)@SiO_2复合材料
2.4 小结
第三章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磷钨酸复合材料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材料制备
3.2.3 催化氧化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拟油品的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3.3.2 真实油品的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3.4 小结
第四章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磷钨酸复合材料催化氧化柴油中典型有机硫化物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仪器与表征
4.2.3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典型有机硫化物的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3.2 典型有机硫化物的催化氧化机理
4.4 小结
第五章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磷钨酸复合材料对氧化产物砜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5.2.2 材料制备
5.2.3 吸附性能评价
5.2.4 仪器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主体原位组装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5.3.2 浸渍法制备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5.3.3 浸渍法制备H_3PW_(12)O_(40)@SiO_2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5.3.4 复合材料对砜选择性吸附机理的研究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5上噻吩硫化物的吸附分离[J]. 代伟,庄海堂,卢信清,陈晓,韩敏敏,郑宇. 燃料化学学报. 2010(05)
[2]银离子修饰的介孔磷钨酸/二氧化硅催化剂氧化脱硫性能研究(英文)[J]. 颜学敏,苏高申,熊麟. 燃料化学学报. 2009(03)
[3]Ti-HMS催化氧化脱除模拟燃料中的硫化物[J]. 王云,李钢,王祥生,金长子. 催化学报. 2005(07)
[4]TS-1/过氧化氢催化体系中有机硫化物的选择氧化[J]. 孔令艳,李钢,王祥生,王云. 催化学报. 2004(10)
[5]Keggin结构和Dawson结构磷钼酸及磷钼钒酸的氧化还原特性[J]. 井淑波,张恒彬,朱万春,王振旅,王国甲.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3(04)
[6]Dawson化合物的多酸化学[J]. 瞿伦玉, 龚剑,陈彪. 化学通报. 1995(06)
本文编号:3730249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2.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简介
1.2.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1
1.2.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1.3 多金属氧酸盐
1.3.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1.3.2 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应用
1.4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杂多酸复合材料简介
1.5 氧化脱硫简介
1.6 研究的目的及任务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磷钨酸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浸渍法合成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
2.3.2 主体原位组装合成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
2.3.3 客体原位组装合成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
2.3.4 浸渍法合成H_3PW_(12)O_(40)@SiO_2复合材料
2.4 小结
第三章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磷钨酸复合材料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材料制备
3.2.3 催化氧化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拟油品的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3.3.2 真实油品的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3.4 小结
第四章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磷钨酸复合材料催化氧化柴油中典型有机硫化物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仪器与表征
4.2.3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典型有机硫化物的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3.2 典型有机硫化物的催化氧化机理
4.4 小结
第五章 金属有机框架组装磷钨酸复合材料对氧化产物砜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5.2.2 材料制备
5.2.3 吸附性能评价
5.2.4 仪器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主体原位组装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5.3.2 浸渍法制备H_3PW_(12)O_(40)@MIL-101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5.3.3 浸渍法制备H_3PW_(12)O_(40)@SiO_2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5.3.4 复合材料对砜选择性吸附机理的研究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5上噻吩硫化物的吸附分离[J]. 代伟,庄海堂,卢信清,陈晓,韩敏敏,郑宇. 燃料化学学报. 2010(05)
[2]银离子修饰的介孔磷钨酸/二氧化硅催化剂氧化脱硫性能研究(英文)[J]. 颜学敏,苏高申,熊麟. 燃料化学学报. 2009(03)
[3]Ti-HMS催化氧化脱除模拟燃料中的硫化物[J]. 王云,李钢,王祥生,金长子. 催化学报. 2005(07)
[4]TS-1/过氧化氢催化体系中有机硫化物的选择氧化[J]. 孔令艳,李钢,王祥生,王云. 催化学报. 2004(10)
[5]Keggin结构和Dawson结构磷钼酸及磷钼钒酸的氧化还原特性[J]. 井淑波,张恒彬,朱万春,王振旅,王国甲.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3(04)
[6]Dawson化合物的多酸化学[J]. 瞿伦玉, 龚剑,陈彪. 化学通报. 1995(06)
本文编号:3730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3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