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商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本文关键词:商洛市商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摘要】:商州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腹地,境内构造活动强烈,造就了商州区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地质灾害的频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选取商洛市商州区为研究区域,以陕西省地调院调查数据和区域地质环境为基础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掌握了灾害发育概况,选取了对危险性贡献较大的四类影响因素,分别为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环境条件、灾害诱发因素和人类活动程度,继而细化为灾害点密度、灾点稳定性、地貌类型、岩土体类型、断裂密度、河流分布、降雨量、人口密度及道路密度等9个评价因子,建立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考虑专家水平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综合权重,构建了基于GIS与AHP的评价模型,实现了商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得到的主要成果有:1、商州区发育的各类地质灾害共计185处,包括滑坡164处、崩塌13处、泥石流6处、地面塌陷2处,各类灾害数量与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89%、7%、3%、1%。2、商州区发育地质灾害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时间上,表现为人类活动时期集中和在雨季集中;在空间上,表现为在中山区河谷地带、丘陵区集中发育,在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强烈的乡镇集中发育,在“三断两盆”构造带集中发育。3、针对传统AHP的缺陷,提出采用考虑专家水平的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建立了基于不同专家水平的构造矩阵,借助Matlab软件计算构造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进而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结果分别为:为0.133、0.266、0.032、0.033、0.0086、0.0094、0.119、0.2、0.199。4、提出了基于GIS和AHP的商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绘制了危险程度分区图,评价成果将商州区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不危险区,分别占总面积的5.42%、40.99%、51.28%、2.31%。
【关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性区划 层次分析法 空间叠加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9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3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3-16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3.3 技术路线14-16
- 2 商州区地质环境特征16-29
- 2.1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16-20
- 2.1.1 地理位置16
- 2.1.2 气象概况16-18
- 2.1.3 水文条件18-20
- 2.2 地质环境特征20-26
- 2.2.1 地形地貌20-21
- 2.2.2 地层岩性21-22
- 2.2.3 地质构造22-23
- 2.2.4 岩土体性质23-25
- 2.2.5 水文地质特征25-26
- 2.3 人类活动特征26-27
- 2.4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7-29
- 3 商州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29-39
- 3.1 商州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9-35
- 3.1.1 商州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29-33
- 3.1.2 商州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33-35
- 3.2 商州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35-39
- 3.2.1 地形地貌36
- 3.2.2 地质构造36-37
- 3.2.3 岩土体类型37
- 3.2.4 水文作用37-38
- 3.2.5 人类工程活动38-39
- 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9-48
- 4.1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量化39-41
- 4.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41-48
- 4.2.1 考虑专家水平的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求解步骤42-45
- 4.2.2 权重的计算45-48
- 5 商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48-60
- 5.1 评价目的及原则48
- 5.1.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目的48
- 5.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原则48
- 5.2 评价方法及模型48-50
- 5.2.1 评价方法的选取48-49
- 5.2.2 评价模型的建立49-50
- 5.3 空间叠加分析50-54
- 5.3.1 单元网格剖分50
- 5.3.2 空间叠加分析50-54
- 5.4 评价结果54-60
- 5.4.1 地质灾害危险分区图的绘制54-55
- 5.4.2 区划结果评述55-60
- 6 结论与存在问题60-62
- 6.1 结论60
- 6.2 存在问题60-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艳杰;安徽省地质灾害分类及统计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2期
2 黄春鹏,刘志逊,苏茂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出版[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4 吕义清,李智兰;宣岩沟地质灾害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1期
5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6 郭跃,林孝松;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第12卷第1~4期(总第38~41期)总目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8 刘国治;安溪县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地质;2001年01期
9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10 吕义清,段妙珍;南村地质灾害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顺泉;;湖南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意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业成;张春山;张梁;;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3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4 卢耀如;;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与自然和谐共处[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徐卫亚;孙广忠;许兵;;论地质灾害学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施伟忠;;湖北省2003年地质灾害回顾及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锐;重新认识地质灾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通讯员 刘悦 叶久德;西昌电业局战地质灾害保线路平安[N];中国电力报;2006年
3 宋为伟;云南楚雄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郑娜 实习生 陈宁;山西斥资11.9亿整治农村地质灾害[N];发展导报;2007年
5 张健;我省预防地质灾害知识培训惠及百万群众[N];贵州日报;2007年
6 易博文邋通讯员 贺正;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全面展开[N];湖南日报;2007年
7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N];乐山日报;2007年
8 刘海;地质灾害涉险户住上了“放心房”[N];南充日报;2007年
9 梁建东;我省将斥巨资治理地质灾害严重村[N];山西政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树彬;我市将投入1亿元治理农村地质灾害[N];忻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道洪;汶川震区地质灾害输沙规律与山区河流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宇;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韩冰;雅安地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5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6 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丁峰;山西省平朔地区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风险评估[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8 马文瀚;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张以晨;吉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及预报预警系统建设[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文江;地质灾害数据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梅惠;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芳芳;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章鹏;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颖;滇西盆岭交错区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t,
本文编号:1006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00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