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改进LICOM大洋环流模型
本文关键词:使用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改进LICOM大洋环流模型
【摘要】:由于海洋对气候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洋环流模型是全球海气耦合模型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在大洋环流模式中,海洋内部混合的研究已经成为模式改进与发展的关键,并且目前存在激烈的争论。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学术界对于海洋内部混合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内部能量传播过程越发清晰。细结构等海洋垂直混合过程是海洋内部混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大洋环流模型中,海洋垂直混合过程参数化也是模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考虑了地转水平分量的作用后,范植松等提出了惯性内波破碎的理论谱模型,并根据惯性内波破碎的谱模式提出了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本文在LICOM模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系统海洋模式)中,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海洋内部垂直混合方案,即,仅使用Canuto等于2010年提出的湍流混合方案(简称T方案),以及使用Canuto混合方案并添加范植松等最近提出的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简称F方案),对气候平均态全球大洋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次试验的结果,并将两次试验结果与WOA05的数据资料比较,研究分析添加了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后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本模式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表明,在添加F方案之后,(1)对全球大洋,尤其是对中高纬度海域的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温盐状态的模拟有一定的改进,各深度的平均温度的改进最大值为0.2℃:(2)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模拟有显著改进;(3)对北冰洋中层水的核心温度(AWCT)及其所在深度的模拟有较大的改进:(4)中深层的经向密度差减少,特别是在北半球高纬地区与赤道之间;(5)但是在本文中,在添加F方案后,对于次表层水的温盐模拟结果不如单独使用T方案的结果。
【关键词】:垂直混合 细结构 惯性内波 大洋环流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8
- 1.1 惯性内波与细结构10-15
- 1.1.1 大洋惯性内波介绍10-12
- 1.1.2 细结构的介绍12
- 1.1.3 细结构研究概况12-15
- 1.2 海洋内部混合参数化的研究意义与概况15-17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二章 LICOM大洋环流模型介绍18-24
- 2.1 LICOM模型的简介和发展18
- 2.2 模式原理18-24
- 2.2.1 模式的球坐标动力方程组18-19
- 2.2.2 中尺度涡旋作用的参数化方法GM9019-20
- 2.2.3 对流调整20
- 2.2.4 海水状态方程20-21
- 2.2.5 垂直坐标21
- 2.2.6 边界条件21-22
- 2.2.7 初始条件22-24
- 第三章 惯性内波破碎混合参数化方案介绍24-28
- 第四章 模式结果分析和讨论28-38
- 4.1 模式结果的简单描述28-30
- 4.2 温度场30-31
- 4.2.1 海表面温度场30
- 4.2.2 纬向平均温度剖面度30-31
- 4.2.3 各大洋的温度分布状况31
- 4.3 盐度场31-33
- 4.3.1 海表面盐度场31-32
- 4.3.2 纬向平均盐度剖面图32-33
- 4.3.3 各大洋的盐度分布状况33
- 4.4 海表面高度起伏33
- 4.5 位密度33-34
- 4.6 混合层深度34
- 4.7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34-35
- 4.8 北冰洋中层水的模拟结果比较35
- 4.9 垂直扩散系数的空间分布35-36
- 4.10 模式对于次表层水模拟存在的问题36-38
- 第五章 结论38-40
- 参考文献40-44
- 附表44-47
- 附图47-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历65
- 学术论文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周伟东;董丹鹏;;大洋环流的诊断计算[J];海洋通报;2007年06期
2 杨阳;周伟东;董丹鹏;;大洋环流的诊断计算(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01期
3 李东辉;王步选;张文静;;水平分辨率对大洋环流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景振华;大洋环流动力学理论的进展[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5 Ann Jochens ,马集遐;全球大洋环流实验[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2期
6 董昌明,,袁业立;南大洋环流动力学研究动态[J];黄渤海海洋;1994年04期
7 王赐震,李许花;大洋环流的刚盖模式与自由表面模式的比较(英文)[J];海洋湖沼通报;1994年02期
8 黄瑞新;论大洋环流的能量平衡[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9 魏泽勋,乔方利,方国洪,崔秉昊,方越,王新怡;全球大洋环流诊断模式研究——流场及流函数[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10 冯士{p;论大洋环流的尺度分析及风旋度—热盐梯度方程式[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东辉;王步选;;水平分辨率对大洋环流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罗德海;卢艳;;负粘性对风驱动的大洋环流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闫晓勇;张铭;;大洋环流模式对1982年印度洋正偶极子的模拟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刘永正;欧衍达;陈旭;马永星;葛啸;;西边界强化模拟实验[A];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王凯;施心慧;;陆坡非旋转重力羽状流的数值模拟[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陈光泽;张铭;李崇银;;大洋环流对风应力异常响应的敏感性区域研究[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宋海斌;Luis Pinheiro;Barry Ruddick;;地中海涡旋旋臂的地震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魏泽勋;方国洪;崔秉昊;方越;何宜军;;南海输运流函数和海面高度——嵌套于全球模式中的高分辨率中国近海环流模式结果[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克勤;地理教学中知识点延伸与学生能力的培养[N];广西日报;2001年
2 濮建伟;让教学轻松起来[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永亮;南大洋太平洋扇区风生大洋环境变异与动力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尚真琦;使用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改进LICOM大洋环流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赵昌;波致混合在大洋环流模式中的作用方式[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刘又毓;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与OGCM数值实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9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00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