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状弹性介质的全波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基于层状弹性介质的全波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摘要】: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地震学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方法,其对特定地质模型做适当的抽象并将其简化为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获取地震响应。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目标就是在地下地质体特征已知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得到理论时深关系和时间切片图。其对于地震数据的采集、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波动方程法和射线追踪法。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实质上是求解地震波波动方程,其模拟的地震波场中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所有信息。射线追踪法是将地震波波动理论简化为射线理论,它主要考虑的是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特征。由于波动方程法是通过对计算区域网格化来对方程进行求解,因而其计算量比较大,运算速度较慢,此外该方法对计算机内存要求也非常高。故本文使用射线追踪法对地震波场进行数值模拟。传统的射线追踪法主要解决的是P波的射线路径问题以及其对应的旅行时问题,而对于整个地震波场的地震波衰减以及多次波、转换波等问题都没有进行考虑。相较于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射线追踪法在获取较高运算速度的同时损失掉了地震波场的动力学信息。本文在使用射线追踪法进行波场模拟的同时拟加入衰减信息以及追踪转换波以弥补射线追踪法在动力学上的缺陷。论文研究层状弹性介质模型,主要考虑了两方面的衰减:透射损失以及球面扩散。在透射损失方面,主要引用了Zoeppritz方程计算反射系数以及透射系数;在球面扩散方面,论文则结合水平层状介质对球面扩散因子进行了推导。在射线追踪方面,本文结合试射法以及弯曲迭代法完成传统的P波射线追踪外,考虑到了P波以及SV波在非垂直入射的情况下会产生转换波。因而对每条非垂直入射的射线同时计算其透射纵波、反射纵波、透射横波以及反射横波,进行全波射线追踪。同时还利用该算法进行了多次波的追踪。全波射线追踪改进了传统的射线追踪的算法,糅合使用试射法与弯曲迭代法确定射线入射点,同时追踪同类波与转换波,一次波与多次波,引入了“四叉树”对各类波进行数据管理,丰富了所追踪地震波的类型。在全波射线追踪过程中,于完成射线路径追踪以及旅行时计算的同时,对各地层间的射线匹配其反射系数、透射系数以及球面扩散因子,完成该段射线的能量衰减的计算。在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中涵盖了纵横波信息、同类波与转换波信息。这样在取得较高计算速度的同时也获取了较为完整的合成地震记录,在模型计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全波射线追踪 透射损失 球面扩散 四叉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3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5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试射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
- 1.2.2 弯曲迭代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2 射线追踪的理论基础15-19
- 2.1 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15-16
- 2.2 斯奈尔(Snell)定律16-17
- 2.3 费马(Fermat)原理17
- 2.4 惠更斯(Huygens)原理17
- 2.5 转换波17-18
- 2.6 多次波18-19
- 3 弹性波场衰减理论基础19-26
- 3.1 透射损失19-21
- 3.2 几何扩散21-26
- 3.2.1 均匀介质的几何扩散因子21-23
- 3.2.2 水平层状均匀介质的几何扩散因子23-26
- 4 模型描述26-30
- 4.1 层状结构模型26
- 4.2 三次样条函数26-29
- 4.3 三维数据曲面拟合29-30
- 5 弹性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30-45
- 5.1 试射法31-39
- 5.2 弯曲迭代法39-42
- 5.3 全波地震波场射线追踪方法42-45
- 6 程序设计与对应模块算例试算45-61
- 6.1 地球物理模型模块45-46
- 6.1.1 二维地球物理模型模块45
- 6.1.2 三维地球物理模型模块45-46
- 6.2 试射法射线追踪模块46-49
- 6.2.1 “滑动点”的设计46-48
- 6.2.2 地震道接收射线的存储48-49
- 6.2.3 射线路径的确定49
- 6.3 弯曲迭代法射线追踪模块49-55
- 6.3.1 射线路径初值的设定49-53
- 6.3.2 弯曲迭代法修正值53
- 6.3.3 初值链表的制作53
- 6.3.4 迭代次数的设定53-55
- 6.4 试射法与弯曲迭代法射线路径比较55-56
- 6.5 全波射线追踪模块56-58
- 6.5.1 入射点的确定56-58
- 6.5.2 全波射线追踪数据存储结构58
- 6.5.3 射线与地层交点的计算58
- 6.5.4 “预判”模块58
- 6.6 波场衰减计算模块58-61
- 6.6.1 透射损失模块59
- 6.6.2 几何扩散模块59-61
- 7 模型试算及分析61-77
- 7.1 水平层状模型(追踪多次波)61-64
- 7.1.1 纵波射线追踪61-63
- 7.1.2 多次波射线追踪63-64
- 7.2 正断层(追踪转换波)64-69
- 7.2.1 纵波射线追踪64-67
- 7.2.2 转换波射线追踪67-69
- 7.3 逆断层(追踪转换波)69-77
- 7.3.1 纵波射线追踪70-72
- 7.3.2 全波射线追踪72-77
- 8 结论77-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历8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永康,綦忠,单联瑜,王修田;稳定波束法地震波场模拟技术[J];石油物探;2002年04期
2 李智宏,胡中平,王辉明,张明,钱菊华,薛诗桂;含高速层地震物理模型的广角地震波场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5年05期
3 罗斌,王宝彬;随钻地震波场空间传播特征研究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1期
4 李洪奇,刘洪,李幼铭;井间电磁场伪地震波场成像方法[J];测井技术;1999年02期
5 张永刚;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J];石油物探;2003年02期
6 谢桂生;刘洪;李幼铭;胡润苗;;界面起伏条件下反射/透射算子+单程波方程的地震波模拟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7 熊忠;;分裂步傅里叶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2期
8 边立恩;贺振华;黄德济;;饱含流体介质的地震波场特征及频率分布[J];岩性油气藏;2008年03期
9 刘志伟;王忠仁;裴海侠;;基于边界元法的地震波方程时间域数值模拟[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杨绍国,周熙襄;区域分解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算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奇;刘洪;李幼铭;;井间电磁场伪地震波场成像方法[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曹静杰;王彦飞;杨长春;;基于压缩感应的地震波场重建方法研究(英文)[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杨祥森;;粘弹介质中有限差分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王华忠;马在田;;三维地震波场深度外推消除与地面有关的噪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周红;陈晓非;;地震波场的地形校正[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徐果明;沈玉松;朱良保;翟永波;;用谱元法计算地震波场[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曹静杰;王彦飞;;地震波场稀疏重建的信赖域算法[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陶毅;符力耘;孙伟家;孙秋霞;;地震波干涉法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9 平萍;徐义贤;张煜;;二维复杂地形地震波场谱元法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邵志刚;傅容珊;黄建华;刘财;;线性粘弹介质中地震波场数值模拟[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实习生 高敏;张伟:捕捉地震波轨迹的人[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开峰;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地震波场参数化技术获奖[N];中国矿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红娟;裂缝介质地震波场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纪彤洲;多元地震波信息的构造和储层响应及在油田勘探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3 姜_";基于相控震源的地震波定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月英;地震波有限元集中质量矩阵及并行算法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廉玉广;庐枞盆地金属矿地震波场精细模拟及属性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勾福岩;叠前复杂地震波场插值重建与噪声衰减技术[D];吉林大学;2015年
7 丘磊;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王雪秋;复杂近地表地震波响应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常乐;地震波场构造导向滤波关键技术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10 唐启军;裂隙单斜介质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及AVO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伟哲;基于层状弹性介质的全波地震波场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孙玉萍;基于地震波场瞬时相干属性的叠前去噪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3 王鹏;随钻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4 黄元元;深埋隧道中地震波场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彭菲;人工源和随机源激发地震波的时域有限差分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6 廖烟开;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复杂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冯雷;隧道超前预报地震波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8 和少伟;弹性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D];长江大学;2012年
9 王雪梅;裂缝性储层等效介质模型及地震波场传播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韩,
本文编号:1010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01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