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一次飑线过程的微物理结构分析和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部一次飑线过程的微物理结构分析和数值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飑线 微物理结构特征 双偏振雷达 参数化方案
【摘要】:飑线系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其引发的灾害常造成巨大的损失。统计结果表明,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下垫面特征,江淮地区的飑线降水发生频率非常高,影响最为严重。以往国内外研究多关注飑线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对飑线微物理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微物理结构的研究对于提升飑线预报精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基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演变机理和监测预报技术研究"(OPACC)中野外观测试验获取的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一次飑线过程的微物理结构演变特征,揭示中国东部飑线降水独特的微物理特征,主要结论如下:首先,结合南京大学双偏振雷达(反射率因子Z,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比差分相位KDP和相关系数ρhv)和地面雨滴谱仪,分析本次飑线过程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的微物理结构和演变特征,促进对中国东部地区飑线微物理特征的认识。根据雷达反射率因子和降水率的分类方法,将飑线划分为对流区(C)、过渡区(T)和层云区(SS),其中对流区又分为飑线前端(LE)、对流中心(CC)和飑线后端(TE)。飑线的整个生命期被划分为初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水平结构显示,飑线从初生期发展至成熟期是一个雨滴谱(DSD)特征从大陆性对流到海洋性对流演变的过程。与以往学者观点不同的是,本次飑线DSD的特征不仅取决于地理位置的纬度和海陆性,而是随着飑线生命期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在成熟期表现为海洋性对流特征。其次,定量分析了飑线的垂直结构和微物理过程。垂直结构显示,本次飑线ZDR柱与Z柱的位置不吻合,(中等的Z和较大的ZDR)表明飑线前端(LE)由低浓度的大雨滴组成,主要是由于粒子下落过程中因尺寸大小造成的排序结果。KDP柱与Z柱的吻合表明了飑线对流区中心(CC)是由高浓度的中等粒径雨滴构成。另外。融化层以下的液态水含量是融化层以上冰态水含量的三倍,同时本次飑线过程有较低的云底高度(~0.68km)和较高的融化层高度(~5km),进一步说明环境有着深厚的暖云层,而且暖雨过程在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利用ARPS模式3DVAR同化并模拟本次飑线,对比分析Milbrandt,J.A和M.K.Yau提出的单参数,双参数和三参数的微物理方案对本次飑线个例的模拟效果,发现不同的微物理方案对飑线的模拟影响比较大,表明飑线对流的预报依赖于微物理方案的选取。其中,三参数方案能够成功地将飑线对流从初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到消散期的结构和演变特征较准确的模拟出来,表明三参数微物理方案更准确的反映了实际的微物理过程。虽然三参数方案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但是仍然与观测情况有差别,比如层云区范围模拟偏小,不真实等,说明对于中国东部飑线降水的模拟,其微物理方案需进一步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5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加春,潘宁;闽南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的分析[J];台湾海峡;2003年03期
2 李法然;王振坤;;一次飑线过程的成因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82年02期
3 王焱;潘益农;潘玉洁;;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郭淳薇;;飑线的研究进展[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年04期
5 杨梅,许爱华,李玉林;1999年5月10日飑线过程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0年02期
6 余清平,陈中一,王永升;一次飑线过程的三维模拟[J];气象科技;2002年03期
7 赵贤产;;“20060610飑线”的发展与移动[J];浙江气象;2007年04期
8 蔡斐;潘益农;;地表通量输送对飑线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1期
9 陈业国;农孟松;黄海洪;沈桐立;;一次华南强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2009年09期
10 黄大文;利用常规资料作飑线分析的尝试[J];热带气象;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贤产;;“20060610飑线”的发展与移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王栋梁;梁旭东;;对7·12上海飑线过程伴随敏感性的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覃靖;潘海;;2007年4月17日广西飑线特征分析[A];2007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晓芳;;一次飑线过程的观测分析及其结构的数值模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5 沈晓玲;;两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许良银;张百战;朱萍;候宜广;;一次强飑线的发展演变及人字形回波的产生—20090603飑线过程技术总结[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董杏燕;;二次飑线过程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陈业国;唐文;;2007年4月广西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及数值模拟[A];2006年华南地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黎平;牟荣;许小永;胡志群;;一次飑线过程的动力和微物理结构及滴谱变化对降水估测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10 王晓勤;李银芳;李建庭;;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气象雷达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垠;河南安徽等地遭遇罕见强飑线袭击[N];大众科技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攀博;华东地区一次午后飑线系统中尺度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吴瑞姣;2013年3月19日黔桂湘赣地区一次槽前型飑线的特征及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岳俗甲;2013年7月4~5日江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4 殷蕾;基于不同地形分辨率和云微物理方案的华东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康兆萍;华南一次飑线过程线状对流模态变异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6 张文滨;2009年6月14日黄淮地区飑线初始对流触发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6年
7 温静;中国东部一次飑线过程的微物理结构分析和数值模拟[D];南京大学;2017年
8 闫雪瑾;我国飑线大风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王楠;2009年6月两次飑线过程的差异及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0 曹艳察;2010年6月19日华南西部一次飑线过程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本文编号:1276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7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