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DEM的缺资料地区小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和DEM的缺资料地区小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DEM GIS 分布式水文模型 空间流速场 缺资料地区
【摘要】:山丘区小流域地质地貌情况复杂,蓄滞洪能力有限,且河流比降大,汇流速度快,洪水来势猛,发生山洪灾害破坏性极大。而由于山丘区经济与技术条件落后,小流域通常缺乏足够的水文信息和数据,传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远不能满足小流域暴雨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的需要,在无控制水文断面的山区河道,更是无法开展河道洪水的分析与计算。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加加剧了缺资料地区小流域的洪水防御难度。因此,开展缺资料地区小流域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水灾害损失,十分迫切和重要。分布式水文模型是人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界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机理、解决各种水文问题的重要工具,将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应用到缺资料地区,并结合DEM、3S等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研究小流域内降雨和下垫面要素空间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是当今缺资料地区水文研究的前沿方向。本文综合考虑了降雨和下垫面条件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以及降雨强度对小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缺资料地区小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首先,研究了降雨量空间插值方法,分别采用多种降雨量插值方法对蛮峪河所在流域场次降雨进行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克里金法适合于小流域降雨量空间插值,精度更高。其次,将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数据和提取的蛮峪河流域边界进行叠加,确定流域内每个栅格的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情况,为汇流速度的确定提供依据。再次将传统SCS模型改进为栅格式的SCS产流模型进行栅格净雨计算,细化了流域的特性,形成了具有分布式特性的产流模型;认为流速计算公式应考虑雨强,基于空间流速场理论完成小流域汇流计算。最后选取蛮峪河流域15场洪水,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场次洪水模拟结果的确定性系数均大于0.7,其中大于0.9的占53.3%,大于0.8小于0.9的占33.3%,说明该模型的构建较为合理,对小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模拟较好,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本文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进行缺资料地区小流域的水文计算,为缺资料地区流域的水文循环研究、水文计算和山洪灾害预报提供一个新的可行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猛;占车生;夏军;孔凡哲;;分布式水文模型全局敏感性高效分析方法研究(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2年02期
2 王书功,康尔泗,李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进展及展望[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3 芮孝芳,黄国如;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现状与未来[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年02期
4 杨书娟,杨胜天,梁虹,吴琳娜;喀斯特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刘昌明,夏军,郭生练,郑红星,王中根,吴险峰,郝芳华;黄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初步研究与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6 刘卓颖,倪广恒,雷志栋,王玲;黄土高原地区小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2005年10期
7 王国强,吴险峰,刘昌明,杨桂莲;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在黄河小花间的实例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8 刘卓颖;倪广恒;雷志栋;王玲;;黄土高原地区中小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9期
9 许继军;杨大文;刘志雨;雷志栋;;长江上游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水利学报;2007年02期
10 张金存;芮孝芳;;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理论与方法述评[J];水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存稳;王浩;贾仰文;;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及其在我国水问题研究中的应用[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2 王喜峰;周祖昊;贾仰文;徐文新;胡鹏;崔小红;;乌苏里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与验证[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兰;;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与比较研究[A];Collection of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2009年
4 李舟;董增川;;基于网格坡向要素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应用[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杨爱民;王浩;周祖昊;严登华;;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熊立华;;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栅格汇流演算顺序的确定[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叶爱中;夏军;王蕊;陈向东;;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地下水建模—海河平原区实例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刘三超;张万昌;;分布式水文模型和GIS及遥感集成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刘三超;张万昌;;分布式水文模型和GIS及遥感集成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2003年
10 狄小春;;区域旅游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鑫;水利市场看好GIS[N];中国水利报;2001年
2 徐华;第四届高校GIS论坛筹备工作展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娟;GIS在线商店意不在销售软件[N];中国计算机报;2013年
4 记者 王世甫 特约记者 尤均;科尔沁街道借助“GIS一卡通”打造社会服务管理新平台[N];通辽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杨黎明 卢伟萍;气象GIS应用联合实验室在广西成立[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吴登洲;中国GIS协会扎实做好“搭台”工作[N];中国测绘报;2000年
7 记者 吴江;中国GIS协会近年工作有新进展[N];中国测绘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黄志武;GIS系统为“数字西藏”打下良好基础[N];西藏日报;2001年
9 魏莲 樊文有 卞州罡;石油行业信息化GIS作用大[N];中国测绘报;2007年
10 郑泓;国产GIS遥感软件大检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祥;基于陆气耦合的降水径流预报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王加虎;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刘卓颖;黄土高原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4 黄晓敏;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历史暴雨洪水重现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5 张荔;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在渭河流域水环境解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丽;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汇流演算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王宇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循环及面源伴生过程模拟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8 舒栋才;基于DEM的山地森林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Loua Kokolv Augustin;基于GIS和CROPWAT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作物的最优灌溉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唐惠燕;基于GIS江苏种植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1)[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少华;基于GIS和DEM的缺资料地区小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穆振侠;天山西部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3 王志璋;汾河上游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4 王亚军;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湟水流域的适用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叶爱中;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黄沛;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谢珊;分布式水文模型BTOPMC参数与湄公河流域物理特性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樊明兰;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中尺度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郭太英;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郑大鹏;基于MapWinGI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85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8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