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及信息安全若干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杂网络及信息安全若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协同通信 复杂网络 BA模型 认证体制 CFL(Chen Fan and Lü) 可信认证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用户对通信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协同通信技术能够提供有效的分集增益,也被看作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研究协同通信系统的演化规律以及系统特性能够很好的预测和控制系统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也变得尤为重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在公开信道上传输时,经常会受到如信息偷听、信息截获、信息伪造以及信息篡改等各种各样的攻击。我们对信息传输的要求从最初的仅限于信息交流上升到了如何保证信息交流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密码认证技术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复杂网络方面中基于BA模型的协同通信特性分析以及信息安全方面的可信认证分析,所做工作如下:首先给出了本文的相关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基于BA模型对协同通信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然后对系统模型的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数值模拟。由度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当系统中的新节点度逐渐增大时,系统中节点的平均度也在不断增大。最后在随机攻击和目标攻击下对系统进行攻击,并对攻击状态下的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证明目标攻击对系统模型的鲁棒性影响要比随机攻击严重的多。再次将现行的主要认证技术、认证体制进行梳理,对各种智能卡认证技术作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指出了现有认证体制的不足与缺陷,并对新出现的CFL认证体制作了概述。结合引言中给出的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的关系示意图,进一步给出了可信认证的定义。即若认证体制在具体应用中所有计算都是可信计算,则该认证体制是可信认证。同理当CFL证书生成中心和CFL用户同样基于独立硬件计算时,CFL认证体制可实现可信认证。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157.5;TP3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俊;蒋雁翔;尤肖虎;;分布式空时码协同通信系统简化均衡方法[J];应用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2 俞晓帆;赵春明;;基于球形译码的分布式空频编码协同通信系统检测算法[J];高技术通讯;2010年10期
3 武卓;杨洪兵;郑国莘;;多中继放大转发协同通信系统功率分配方法[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王丽;罗靖宇;陈帅;;多用户协同通信系统资源的优化分配算法[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张晓彬;;分布式空时码在协同通信系统中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2期
6 李昂;王列豹;沈加民;;基于空频编码的协同通信频偏补偿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4期
7 周尧;蔡跃明;潘成康;;一种基于V-MIMO技术的低复杂度的包冲突解析方案[J];高技术通讯;2008年10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向军;;协同通信应急通信网络解决方案[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2 韩丽;;协同通信的分布式中继选择方法[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潘成康;蔡跃明;徐友云;;无线网络中的协同通信[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马云剑;章坚武;;异步协同通信频率选择性信道高速率编码应用[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张冬慧;;协同通信中基于放大转发和解码转发的功率分配比较[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艳秋;胡仁义;;协同通信及其抗码间干扰方法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通讯员张乃成;奇台县人大建立协同通信平台加强代表联系[N];昌吉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 顾瑾 通讯员 冯洁;浙江电信与浙大攻关协同通信[N];人民邮电;2009年
3 曹莉、刘泰;突破单打独斗 强化联战联训[N];解放军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鞠贵芹;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N];台州日报;2010年
5 吉林省军区 贾凤山;完善后备力量 指挥保障体系[N];中国国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滨;协同通信中的级联信道估计及其特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解维浩;协同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郝建军;网络编码协同通信系统及其性能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4 裴郁杉;无线协同通信网络中的资源管理与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唐菁敏;基于协同通信的感知无线电系统传输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欧静兰;OFDM空时协同通信系统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王骥;协同通信中的MIMO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王丽洁;无线协同通信中的协同策略与资源分配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李为;无线协同通信资源分配和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江甲沫;分层异构无线网络中高能效协同通信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康俐;宽带移动协同通信的合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蒲刚;大规模Ad Hoc网络协同路由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陈甄;基于公平性原则的移动协同通信系统中继选择技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亚风;基于VANET的通信策略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5 薛永;高空平台协同通信中的协同策略设计与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徐鹏飞;基于最优中继节点选择的协同通信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7 孙海丽;企业协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焦毅航;复杂网络及信息安全若干问题研究[D];中北大学;2017年
9 范贤学;无线协同通信系统中的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睿;协同通信系统无线资源分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7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9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