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波形初至拾取及速度模型校正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08:22

  本文关键词:微地震波形初至拾取及速度模型校正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初至拾取 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 射线追踪 遗传算法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油气产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内各大油田中以低渗透油气储量占主体,该段位油气具有开采难度大、要求条件高的特点,能否提高低渗透油气开采的效率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安定及工农业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水力压裂监测作为低渗透油气开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油气井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而微地震监测技术作为水力压裂监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反演结果直接关系到了监测效果的评定。但实际工作中,震源参数难以掌控,射孔时间无法精确捕获等因素,使得精确反演微地震事件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影响微地震事件反演的诸多因素中,以信号初至拾取及速度模型校正影响最为显著。主要由于波形在地层传播过程中,受地层滤波等因素干扰,会损失掉部分波形能量;地面采集时,数据容易混入外界噪声,信号的部分有用信息会被噪声压制,因此如何压制噪声,突显信号有效信息成为能否精确拾取初至的关键。速度模型方面,由于水利压裂过程中,地层速度会随着注沙注水过程而不断改变,因此初始声波测井速度模型无法直接应用于微地震震源反演,速度模型的校正工作也变得十分重要。微地震数据初至拾取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后续震源位置定位的精度。因此,需要使用高效、精确的拾取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目前主流的拾取方法中,分维形、AIC法由于算法复杂度比较高,难以进行单独拾取;而能量窗拾取方法虽然原理简单,适用度高,但受数据信噪比影响较大。针对微地震数据信噪比较低的特点,可以通过小波阈值函数进行噪声压制处理。但传统的小波阈值函数中,硬阈值函数处理后重构数据可能会发生震荡现象;而软阈值函数处理后的数据可能会有噪声压制不明显的特点。为此,提出新型改进阈值函数进行降噪,在通过不同尺度下分层及能量窗法进行拾取。与传统方法相比,在计算精度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为更好的处理微地震数据提供了可能。震源位置的反演是微地震监测的核心步骤,而精确的震源位置反演必建立在高效的数据正演基础上。地震波的正演主要包括射线追踪及有限差分两个方面,有限差分具有规模较大,耗时较多的特点,因此实用性较低。而射线追踪虽然方法较多,但很多方法缺点明显。如弯曲法虽然效率可观,但传播路径较长,或者界面较多时可能产生多解得现象;试射法则受射入角度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为在三维地质模型下寻找一个高效的正演方法,以逐段迭代及二分法进行数据正演。通过对山西娄烦课题组开展的微地震监测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较小的耗时代价获取了较高的计算精度。速度模型是影响震源位置反演的关键因素。在微地震监测过程中,存在声波测井速度曲线过于粗糙(会随着注沙,注水等过程改变),射孔时间难以掌握等困难,都会影响微地震事件定位精度。为此寻找一个高效的速度模型校正方法尤为必要。本文先对求解非线性问题的几种主要算法进行概述,从原理方面了进行说明,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劣性。其中遗传算法具有初值依赖度低,而收敛速度慢的特点;而L-M算法具有局部搜索时间短,准确性高,但初值依赖度高的特点。因此,提出遗传算法与L-M算法联合进行速度模型的校正研究。与传统的非线性求解方法相比,在声波测井初始模型的基础上,能以较高效、较准确的方式进行速度模型的校正。通过微地震数据的正反演模拟以及野外微地震数据实测处理的结果分析,证实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57.1;P63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向东;陈波;姜福兴;;微地震工程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2 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赵玉武,刘志鹏;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3 T. Wallroth ,朱成宏;用注水激发的微地震描述裂隙储层[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6期

4 刘建安,马红星,慕立俊,邱筱琳;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年02期

5 王亚娟;张华光;王成旺;刘利霞;邓军;胡淑娟;;利用微地震测绘和压裂模拟分析进行水力裂缝增长动态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6年10期

6 朱卫星;;相关滤波在微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2期

7 黄今;苏华友;沙椿;何刚;郝名扬;;锦屏电站微地震监测仪故障分析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1期

8 周仲礼;王琪;殷静;范谭广;谈伟敦;;用微地震发现高速岩性及识别油气[J];吐哈油气;2008年03期

9 黄今;苏华友;卢国胜;杜林;范波峰;;采动过程中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J];现代矿业;2009年02期

10 黄克献;李利立;刘军芳;岳琳;杨启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在注水破裂监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储仿东;王永辉;李永平;衡峰;容娇君;;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在致密砂岩中的应用实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余洋洋;梁春涛;杨宜海;;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佩;张海江;M.Nafi Toksoz;;犹他州Cove Fort-Sulphurdale地区微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与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4 骆循;;矿山与大型地下工程灾害监测的微地震技术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彭树禹;长庆井下首次实施微地震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3 记者 金江山 通讯员 王晓泉;井中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况文欢;结合地震学和地质力学对微地震数据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4 逄焕东;岩体微地震的模式、定位及其失稳预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微地震正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亮;微地震信号自动检测及震源扫描分割矩阵反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于子超;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提取与裂缝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蒋腾飞;微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毛小波;基于PTP的多节点微地震数据懫集与传输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子阳;砂砾岩体人工裂缝及地层物性的微地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屈敬翔;面向页岩气勘探的微地震采集记录仪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田厚强;郓城煤矿综放采场微地震与应力特征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东鹤;基于射线理论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刘昕;基于高阶累积量和Shearlet变换的微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99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99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c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