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10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10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 长10油层组 沉积相 砂体展布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油气勘探已具有了30多年的历史。盆地内的勘探对象多以地层-岩性气藏为主,且油气藏常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和储层薄等特点。本论文的重点区域主要为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该地区面积约1.2×104km2,北起靖边,南至永宁,东抵安塞,西达吴起。主要研究层段为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长10段油层组,其中长101为重点研究层位。本论文通过野外露头及对重点井的岩心观察描述,对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层组沉积岩颜色、岩性、分选磨圆和层理层面构造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结合薄片分析、微量元素等各种分析化验方进一步明确了沉积相在地质方面的各项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前期收集的测录井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结合岩电特征,粒度、旋回分析,绘制出了研究区内10口井的沉积相单井综合柱状图。按照由点及线再到面的原则,选取工区内顺物源、垂直物源共11条主干剖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绘制了沉积相联井剖面图和沉积相平面图。通过对盆地志靖-安塞地区沉积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最终形成了沉积相模式图,使得研究区的沉积相演化模式变得明了。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物源供给的情况,对砂体结构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砂体的展布范围和展布特征,为后续的油气开发打下坚实基础。结合轻矿物分布特征、重矿物分布特征和砂岩的岩屑组分特征,得出了研究区的物源主要来自北北东方向上的阴山造山带以及吕梁古隆起。以研究区标志层为基础,根据岩电响应特征,结合沉积旋回规律,运用地层等厚原则,可将重点研究层位长101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1011、长1012、长1013三个小层。又将大部分出油井所在的长1011划分为:长1011-1、长1011-2两个小层。并建立了11条地层对比剖面进行精确地研究。研究发现,长101油层组地层总厚度约110m,长1011、长1012、长1013在整个研究区内总体发育较为稳定,地层厚度变化较小,局部地区存在小层厚度的变化。其中,长1011油层组地层平均厚度最大,在50m左右,其内部两个小层长1011-1、长1011-2以及长1012、长1013地层厚度均介于20-35m之间。根据岩心观察、测井曲线、铸体薄片、微量元素及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认为研究区长101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分流河道侧缘等沉积微相,并建立了长101期沉积模式。通过分析研究表明,长101期以分流河道微相中的高建设性骨架砂体沉积为主,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砂体岩性较粗,以细砂岩、粗-中砂岩为主,发育槽状、块状、板状等大型交错层理,且储集空间较为发育,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结合轻矿物分析、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古流向的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主要以东北部物源为主。研究区长101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分流河道微相,有着较为优越的沉积条件,砂体普遍较为发育,横向延展性强,分布较广,纵向厚度较大。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且在沉积过程中受到河流以及湖浪的有利改造,沉积物颗粒分选较好,形成良好的储层物性条件,配合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构造条件的控制等其他条件,形成有利的油气藏,因此研究区长101油层组的油气主要富集在这些区域。通过对砂体厚度、展布规律等特征的研究,开展了砂体垂向结构与平面展布规律的详细解剖,认为长101油层组砂体发育,河道分流交汇形成平面网状分布砂体,纵向多期河道砂岩叠置形成厚层砂岩,平均厚度达23.2m,为石油充注成藏提供了有利储集体。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广金;福州盆地形成与发展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S1期
2 黄全忠;;虾拉沱盆地性状与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3 陈国达;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4 戴苏兰,刘树根,赵永胜,赵泽江,高芳珍,吴世林,牟凤荣;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1998年02期
5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6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7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8 郑荣椿;云南昭通第三纪褐煤盆地成因的探讨——对“岩溶侵蚀盆地”成因的异议[J];中国岩溶;1985年Z1期
9 王发宁;江西周田盆地成盐地质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6年02期
10 万静萍,马立祥,周宗良,张印斋;变形盆地沉积相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李国栋;申少宁;;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5 刘建明;谭俊;储雪蕾;刘伟;陈旭瑞;;沉积盆地中的成油与成矿:盆地流体作用的两个方面[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吴浩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古地理及其有关油气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麦昌荣;;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中心探讨及其找油气前景[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9 王立飞;张莉;曾祥辉;;礼乐盆地沉积特征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顾雪祥;李保华;付绍洪;徐仕海;董树义;;右江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晓慧;松辽外围发现5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李双庆;中国东北地区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赵德军;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地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吉云平;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9 赵阳慧;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盆地构型及其形成演化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0 张海林;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朱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章朋;胶莱盆地白垩系底部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朱国胜;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9 刘志;亚诺斯盆地新生界卡沃内拉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钱劲;南美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区带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5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0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