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研究 出处:《长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 筇竹寺阶 沧浪铺阶 龙王庙阶 单因素 岩相古地理
【摘要】:中国南方寒武系海相沉积发育,寒武统分布广泛,出露良好,层位齐全,岩石类型丰富,既有可作为烃源岩的暗色细碎屑岩,也有广泛发育的可作为良好储层的碳酸盐岩,此外膏盐岩也比较发育,可作为优质盖层。因此,四川盆地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油气前景十分乐观。岩相古地理研究是油气勘探的基础,有效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分布和组合都会受到岩相古地理的控制,所以对研究区内的岩相古地理开展系统的研究,分析其与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发育的关系,可为油气勘探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依据。前人对研究区寒武系的岩相古地理研究也较多,但是随着钻井、地震、测井资料越来越丰富,相关的岩心、地化等方面的资料也有所更新,所以,本文以“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研究”为支撑,在定量的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沉积学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定性定量等资料,多因素综合作图,对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各地层进行详细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并从岩相古地理单元的角度分别优选出生储盖的有利区,进而划分有利勘探区带。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分为三类: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膏盐岩,以碳酸盐岩中的白云岩为主。碎屑岩主要发育在筇竹寺阶和沧浪铺阶,其中较粗的砾岩和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较细的粉砂岩在全区都有分布,泥页岩则主要分布在东南缘。碳酸盐岩可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主要发育在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其中石灰岩包括颗粒石灰岩、灰泥石灰岩和礁石灰岩,白云岩包括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又可分为泥-粉晶白云岩、砂糖状(细、中晶)白云岩和花斑状粉晶白云岩。膏盐岩则主要发育在龙王庙阶,分布在雷波抓抓岩-金阳王家屋沿线、川中隆起东南部,包括盐岩和膏岩,膏岩又可分为纯石膏岩主、云质及含云质膏岩、膏溶角砾岩等十类。通过对实测剖面、观察剖面以及钻井剖面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研究区内的基干剖面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表明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沉积环境类型多样:筇竹寺期-沧浪铺期发育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滨岸、浅水陆棚、深水陆棚,盆地边缘向东南和东北水体加深,发育斜坡-盆地;龙王庙期发育碎屑潮坪、碳酸盐岩台地,台地又分为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发育混积潮坪、膏岩o_湖、台内滩,开阔台地在盆地东南侧及周缘,包括点滩和滩间海,向东南和东北水体加深,发育斜坡-盆地。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四川盆地早寒武世各期岩相古地理。本次研究选取多种单因素,包括地层厚度、浅水碳酸盐岩含量、深水沉积岩含量、深水碳酸盐岩含量、黑色页岩含量、浅水碳酸盐岩颗粒含量、石膏含量、准同生白云岩含量。根据不同的时期选取不同的能够反映其沉积环境的单因素,分别编绘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区筇竹寺阶自西北向东南,发育的古地理单元有粗碎屑岩滨岸、细碎屑岩滨岸和陆棚,陆棚分为浅水陆棚,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深水陆棚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奉节-开县-通江一带和东南部马边-威远-古蔺一带。沧浪铺阶由于发生小规模海退,陆源碎屑向东迁移,自西北向东南发育的古地理单元为粗碎屑岩滨岸、细碎屑岩滨岸、浅水陆棚。龙王庙阶古地理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总体可概括为:西部有碎屑岩台地,主体为台、台上有湖、两侧为滩、滩上有坪、滩间为海,东南和东北缘有盆。结合各项分析测试资料,从岩相古地理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油气生储盖有利分布区。对于烃源层来说,细碎屑岩滨岸和陆棚环境均为有利的生烃环境,但是最有利的烃源岩为陆棚环境中的克拉通裂陷槽内部发育的厚度大、范围广的暗色泥页岩。对于储集层,云坪环境中由颗粒云岩经过强烈的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粉晶白云岩的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颗粒滩发育的颗粒云岩,颗粒灰岩次之,最差为滩间海环境中的泥-粉晶白云岩,总体来看,上滩比下滩更适合作为储层。对于盖层,膏盐湖中发育的膏盐岩封盖性能优于细碎屑岩滨岸环境中的粉砂质泥岩和陆棚环境中的泥页岩。综合分析生储盖有利区,划分出三类勘探有利区带:Ⅰ级为最有利区带,一个是威远-荣县一带,一个是磨溪地区;Ⅱ级为较有利区带,主要划在川北地区南江-城口一带以及盆地东南侧金沙-湄潭一带;Ⅲ级为一般勘探区带,在盆地东南缘习水-南川-石柱-忠县一带,目前无油气显示,也不建议作为近期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P534.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请订阅《岩相古地理》[J];岩相古地理;1996年06期
2 ;《岩相古地理》编委会[J];岩相古地理;1998年02期
3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鲍志东;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4 张鹏飞;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代表作——《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J];地质科学;2005年02期
5 ;岩相古地理研究面临的挑战[J];吐哈油气;2005年04期
6 蒋维红;董春梅;闫家宁;;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07年03期
7 华夏;张勤勤;;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8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J];古地理学报;2010年05期
9 刘绍龙;张文昭;郭玮;;岩相古地理W的~j制方法[J];地质知识;1956年05期
10 丘东洲;标志我国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进展的一次盛会[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少南;张国星;;华南二叠纪岩相古地理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2 陈洪德;田景春;;中国南方海震旦系—中三叠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刘亚雷;胡秀芳;王道轩;赵岩;张强;文磊;;塔里木盆地三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3年
4 冯增昭;鲍志东;吴茂炳;金振奎; 时晓章;;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蒋盘良;鲍志东;罗璋;鞠天吟;汪红;;中国南方奥陶纪岩相古地理[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何幼斌;罗进雄;;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陈润生;林东燕;江剑丽;;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地层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特征[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徐克定;;下扬子震旦纪岩相古地理与几个构造问题探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10 朱如凯;郭宏莉;何东博;罗忠;;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恳恳;中国岩相古地理编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2 张明春;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重新编制[N];中国矿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西文;中扬子区晚三叠世—新近纪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刘自亮;燕山中东部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臼齿碳酸盐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周恳恳;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4 曹洁;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远景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昌峰;滇西保山地区石炭系综合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成;中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赵凯强;祁连山寒武纪岩相古地理[D];长安大学;2016年
4 熊琦;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李朝辉;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唐娜;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7 王书荣;渤海湾及邻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8 李振鹏;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骆丁;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系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3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1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