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索洛余值模型的苏、皖技术进步贡献率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索洛余值模型的苏、皖技术进步贡献率比较研究 出处:《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环境,持续的技术创新使得整个社会经济朝向另一个高度飞速前进。江苏省和安徽省作为我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份,研究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仅能推动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而且对于我国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已不单单是一些物质条件而是更倾向于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进步因素,其中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投入被视为影响其增长重要程度的决定因素。但仅从技术进步来判定指标较为单一,因此本文以年末从业人数为劳动力投入、各省GDP产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技术进步贡献率评定的三个重要指标。同时为研究苏、皖两省在经济提升过程中技术进步所做的贡献份额,采用了具有广泛应用的索洛余值模型以及根据科技统计年鉴搜集的1996~2015年的相关数据来测度两省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这对科学高效的认识技术进步贡献率在提升经济水平上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所涉及的可能创新点,指出了研究苏、皖两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必要性。其次阐释了论文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以及国内外关于研究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关综述,解释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中几种较为典型的核心理论。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的几种典型的测算方法理论并阐述了本文所选取的模型索洛余值测算法的模型推导过程以及相关变量的选取与调整。然后,在搜集的相关数据基础上应用索洛余值模型,对苏、皖1996-2015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安徽省年均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66.50%、9.60%、23.90%;同时利用上述原理测算江苏省历年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为江苏省的上述各项测算值为57.75%、0.45%、41.80%。再根据所得出的结果来对两省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比较并采用更为直观的折线图来阐述使其更为清晰明了,同时深度挖掘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促进两省经济进步贡献率提升的紧要措施。最后,针对本论文研究方法以及作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缺失之处以及未来的探究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24;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道海;何有世;;江苏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6年04期
2 何锦义;刘树梅;刘晓静;;当前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06年05期
3 吕宏芬;池仁勇;;江、浙、沪技术进步贡献率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8期
4 马虎兆;栾明;;天津市服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5 姜秀娟;廖先玲;赵峰;;基于参数灰色估计方法的山东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10期
6 罗卫平;罗广宁;吴晓青;;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广东农业与农村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4期
7 孙咏梅,余书超,欧阳辉,董先军,徐晓鹏;兵团建筑企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定量计算方法初探[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8 潘德均;;攀枝花市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报告[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2年01期
9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10 廖先玲;姜秀娟;赵峰;何静;;基于“索洛余值”改进模型的山东省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虎兆;栾明;;天津市服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冯义;许坚;赵昌虎;;对“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我们怎么办”——青海省统计有奖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0年
3 马文杰;冯中朝;;中国花生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度及分析[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丽佳;冯中朝;;湖北省水产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刘月辉 实习生 丁哲世;女性企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2.4%[N];中国妇女报;2010年
2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依赖政策支持[N];中国财经报;2006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陶友之;企业义利观关乎社会和谐[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苏斐菲;我国分省区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刁书琴;山东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马书珍;基于索洛余值模型的苏、皖技术进步贡献率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4 潘建新;中国中部六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5 魏梦月;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度及异质性考察[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苏丹;公益型企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何静;基于“索洛余值法”改进模型的技术进步贡献率量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8 朱震峰;山西省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9 宋静;江苏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21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2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