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红球菌对石油烃的降解及其溶藻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01:25

  本文关键词:一株红球菌对石油烃的降解及其溶藻效果的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降解 红球菌 石油烃 柴油 溶藻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石油烃的污染以及藻类水华引起的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石油烃的污染和藻类水华的发生,均会阻碍大气和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另外,芳香烃以及由有害藻类分泌的藻毒素等有害物质,亦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相比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采用微生物法进行水体污染物治理,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二次污染小等优点,因而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一株二苯并呋喃(Dibenzofuran,DF)降解菌—红球菌菌株p52(Rhodococcussp.strainp52)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考察了其在脂肪烃(正十四烷、正十六烷)和芳香烃(菲、蒽)同时存在时,对各底物的降解效果,并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进一步考察了其对0#柴油的降解效果。同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十二磺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烷烃降解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单加氧酶,AlkBl、AlkB2以及属于CYP185家族的细胞色素P450,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另外,也探究了红球菌菌株p52的溶藻范围,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其产生的胞外溶藻物质的成分。结果表明,脂肪烃(十四烷、十六烷)的存在促进了红球菌菌株p52对芳香烃(菲、蒽)的降解,与此同时,芳香烃(菲、蒽)的存在则明显地抑制了菌株p52对脂肪烃(十四烷、正十六烷)的降解;相比于十四烷,十六烷对菲的降解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随着十六烷浓度的增加,菌株p52对菲的降解效率也有所提高。红球菌菌株p52对柴油的降解效率较高,当柴油的初始浓度约为4.4 g/L时,在96小时内柴油的去除率达到了 63.7%。另外,与烷烃降解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三种单加氧酶相关的基因alkB1、alkB2以及cyp185都被成功地克隆,其中属于CYP185家族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在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的诱导下得到大量的表达。红球菌菌株p52的溶藻范围较广,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柱胞鱼腥藻(Anabaena cylindric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以及泡沫节球藻(Noduaria Spumigea)等有害藻类均具有溶藻效果。红球菌菌株p52通过间接方式溶藻,其产生的胞外溶藻物质包含反式-3-吲哚丙烯酸、DL-哌啶酸和L-焦谷氨酸等物质。实验证明,红球菌菌株p52不仅在石油烃的降解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在溶藻方面也具有较大的潜力,其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仲兴,张新华,刘怀军;漫游球菌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年09期

2 刘树文;余东亮;;酒酒球菌不同菌株的16S rDNA PCR-RFLP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年06期

3 惠明;张宜涛;田青;张开平;;一株橙色黏球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戴晓滨,戴寄帆;乳酸小球菌的鉴定[J];临床检验杂志;1992年04期

5 李金钟;;创伤球菌属的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09年07期

6 周伟;李能章;魏学良;胡娟;夏天;王自力;彭远义;;牛源羊创伤球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2年07期

7 ;埃及土壤里溶解磷酸盐细菌的活动情况[J];土肥与科学种田;197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忠思;;我国革兰氏阳性致病球菌的耐药现状及防治对策[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田勘;物以类聚 “人以菌分”[N];大众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春晖;中国优良酒类酒球菌(Oenococcus oeni)的分离筛选及苹果酸—乳酸发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其玲;基于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的酒酒球菌抗酸基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帝;红球菌产类胡萝卜素代谢通路的探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张幸;一株红球菌对石油烃的降解及其溶藻效果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金刚;中国葡萄酒主产区酒酒球菌的鉴定及SE-AFLP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晓娇;不同因素对酒酒球菌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翠霞;中国优良酒类酒球菌的分离、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杜立业;酒酒球菌液氮超低温保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西柱;酒酒球菌抗酸连锁基因RAPD特异性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坐京;酒酒球菌抗酒精连锁基因RAPD特异性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飞;奇球菌属细菌类胡萝卜素的分离提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6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26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a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