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油田C区块油藏建模

发布时间:2017-12-29 19:15

  本文关键词:长春油田C区块油藏建模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伊通盆地 双阳组 三维储层建模 剩余油分布规律


【摘要】:长春油田C区块位于伊通盆地鹿乡断陷五星构造带上。自1988年开发至今,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油田开采初期产量高,在生产3年后,因采液强度过大,造成地层压力迅速减小,地层能量衰减,油藏采收率开始逐渐降低。虽然经过多年多次补孔,但已经打乱了开发层系,使得油气的进一步勘探与开发受到限制。自2010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产量全面递减,截至2013年全部关井时,综合含水率已高达95.25%。剩余油的分布高度零散,水驱效率低下,控制含水上升速度与产量递减速度的难度越来越大。本论文充分利用C区块开发以来所取得的动、静态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精细油藏描述。通过开展精细地层小层对比,建立了C区块双二段精细地层格架和地层划分表。对C区块取心井的岩心进行观察描述,结合测井曲线识别出14种基本岩石类型和13种沉积微相。综合地层分层数据、沉积微相、测井二次解释和开发动态等资料,精确落实研究区的微构造。运用Petrel软件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结合随机建模和确定性建模两种方法,充分考虑研究区不同地层之间存在的层面叠置形式,通过克里金方法,对井间进行插值,提高所建地层模型的精确度。综合项目前期的研究成果,在人工手绘沉积微相平面图的基础上,建立C区块的沉积相模型。在沉积相模型上,采用相控建模和序贯高斯模拟的方法,预测井间属性分布,建立C区块的属性模型。综合三维地质模型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C区块的剩余油分布模型真实地反映出了当前油藏分布的特征和砂体展布真实情况。通过分析C区块剩余油分布模型和相带与断裂之间的关系,发现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到沉积相控制和构造控制的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立君,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2 王晓蕾;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J];江苏地质;2004年01期

3 张瑾;;论大庆油田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测井对策[J];国外测井技术;2007年06期

4 ;中原油田系列测井技术确定剩余油分布[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4期

5 鲁洪江,柳强,邢正岩,冯文光,刘兴德;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地质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王根久,张继春,寇实,张前;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7 陈建宏;崔振东;李健;沈焕文;周飞;;老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技术对策研究——以吴起油田为例[J];新疆地质;2008年04期

8 刘淑英;于海军;;大庆永乐油田水淹层剩余油分布情况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S1期

9 尹太举,张昌民,赵红静,彭海军;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预测[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3期

10 赵筱艳;杜春龙;任战利;孙栋;;应用地质-动态分析法预测剩余油分布——以华池油田华78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原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确定剩余油分布[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世明;戴涛;陈燕虎;胡慧芳;;高非均质油藏高104-5区块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杜庆军;陈月明;王静;;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预测剩余油平面分布[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炜;;据时延地层压力预测寻找剩余油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学武;杨正明;齐亚东;李海波;熊生春;;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杜庆龙;计秉玉;程宝庆;;不同尺度下剩余油的形成与挖潜方法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谷建伟;;基于微观渗流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贺振华;胡光岷;黄德济;何建军;黄捍东;;裂缝油藏剩余油分布的3D地震检测和综合预测[A];“庆贺郭宗汾教授八十寿辰”暨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冯其红;李尚;张伟;韩晓冬;;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10 王丽琼;岳大力;林煜;杨光;;辽河油田曙2-6-6区块杜家台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晓 巫波;精细挖潜剩余油添信心[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林信胜;中原拿到挖掘剩余油“金钥匙”[N];中国石化报;2003年

3 通讯员 张振强;地下“3D片” 地上细细看[N];中国石油报;2012年

4 记者 刘国安 通讯员 罗霞;大港测试大力应用新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李忠权;辽河沈采四道关提高措施效果[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孙清华 李英;“透视镜”中“捕活鱼”[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浩;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2 侯创业;月海油田海南3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顺康;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微观实验与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邓瑞健;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5 李安琪;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翟志伟;点坝砂体建筑结构对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孙先达;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光明;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调整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胡光义;CR油田综合一体化储层表征与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竞;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伟鹏;QHD32-6油田北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徐俊;临盘油田边底水油藏人工水驱提氋采收率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李晓东;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案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叶峰;曙三区块剩余油分布与二次开发方案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飞;屈家沟油区综合治理方案[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党蕾;文濮结合部深层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注采调整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纪淑琴;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周兴美;WQ地区数值模拟及开发政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武迪迪;新站北部区块剩余油分析及注水措施调整建议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51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51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