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黄酮合酶FLS2和FLS3的基因克隆及其最适底物分析
本文关键词:苦荞黄酮合酶FLS2和FLS3的基因克隆及其最适底物分析 出处:《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苦荞 黄酮醇合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动力学参数
【摘要】:苦荞(Fagopyrum tatarium)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富含以芦丁为代表的黄酮醇类化合物。黄酮醇合成是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的支路之一,在黄酮醇合酶(Flavonols synthetase, FLS)的催化下,二氢槲皮素(Dihyquercetin, DHQ)、二氢山奈酚(Dihykaempferol, DHK)和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 DHM)等3种二氢黄酮醇可转化为槲皮素、山奈酚和杨梅素等3种黄酮醇,其中槲皮素经糖基化后转变为芦丁。已有研究表明,苦荞FtFLS基因在染色体上存在多拷贝,预示具有不同的FtFLS同源蛋白参与了苦荞芦丁的合成。本研究基于苦荞花期转录组数据,克隆了苦荞黄酮醇合酶同源蛋白的两条基因FtFLS2和FtFLS3,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比较了FtFLS1、FtFLS2和FtFLS3等3个重组苦荞黄酮醇合酶对3种底物的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它们在苦荞芦丁合成中的最适底物。本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2条苦荞黄酮醇合酶同源基因的ORF序列,命名为FtFLS2和FtFLS3。序列分析表明,FtFLS2的ORF为996 bp,编码33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推导的FtFLS2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7.8 KDa,分子式为C1771H2651N4510502S10,pI为5.52;FtFLS3的ORF为1008 bp,编码33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推导的FtFLS3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8.1 KDa,分子式为C1723H2689N449O509S10,pI为5.74。Blast分析表明,FtFLS2和FtFLS3与已知的FtFLS1(GenBank ID:JX401285.1)的相似性分别为97%和77%。多重序列比对显示,FtFLS2和FtFLS3含有2-ODD家族蛋白的保守功能区Conserved domain A、Conserved domain B、Fe2+离子结合位点和2-酮戊二酸结合位点,属于典型的2-酮戊二酸依赖型的双加氧酶。同源进化树分析表明,FtFLS2与葡萄(Vitis vinifera)的VvFLS (GenBank ID:AB213566)聚为簇Ⅲ,FtFLS3与FtFLS 1和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FeFLS聚为簇Ⅰ,推测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催化特征。2.构建FtFLS2和FtFLS3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FtFLS2和pET30-FtFLS3,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的可溶性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FtFLS2和FtFLS3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7.8 KDa和38.1 KDa。pET30-FtFLS2和pET30-FtFLS3,及本课题组已获得的基因工程菌pET30-FtFLSl,均置于1 mmol/L IPTG,25℃条件下,诱导10 h。菌体经超声波破碎,镍亲和层析,获得电泳纯FtFLS1、FtFLS2和FtFLS3重组蛋白。薄层层析(TLC)分析表明,3个FtFLS均具有将DHQ转化为槲皮素的活性。在100μmol/L DHQ的反应液中,12.5μg的三种FtFLS蛋白均在15min内催化生成的槲皮素量与反应时间呈直线相关。采用双倒数作图法,测定3个重组FtFLS对DHQ、 DHK和DHM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对3种二氢黄酮醇的米氏常数,FtFLS 1分别为KmDHQ=594.17μmol/L (VmaxDHQ=42.55 μmol/L-min),KmDHK=1257.18 μmol/L (VmaxDHQ= 25.53 μmol/L-min)和=1516.36 μmol/L (VmaxDHM=17.76 μmol/L-min); FtFLS2分别为KmDHQ=8411.27μmol/L (VmaxDHQ= 10.25 μmol/L-min), K= 23646.74 μmol/L (VmaxDHQ-13.59 μmol/L-min)和KmDHM=21583.23μmol/L (VmaxDHM=12.15μmol/L·min);FtFLS3分别为KmDHQ=6478.21μmol/L(VmaxDHQ=13.97 μmol/L-min), KmDHK=717.93 μmol/L (VmaxDHQ=24.04 μmol/L-min)和KmDHM=1609.36 μol/L (VmaxDHM=17.83 μmol/L-min)。分析表明,FtFLS 1和FtFLS2的最适底物均为DHQ, FtFLS3的最适底物为DHK。以上研究结果,加深了对苦荞黄酮醇合成支路代谢流向和流量的认识。
[Abstract]:Three kinds of flavonol glycosides ( FtFLS2 and FtFLS3 ) , such as quercitrin ( DHQ ) , dihydroquercetin ( DHK ) , dihydroquercetin ( DHK ) and dihydroquercetin ( FtFLS2 ) , were synthesized from three kinds of flavonol glycosides ( FtFLS2 and FtFLS3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ombinant FtFLS2 and FtFLS3 protein had different 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ombinant FtFLS2 and FtFLS3 protein had different 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 FtFLS2 was KmDHQ = 8411 . 27渭mol / L ( VmaxDHQ = 10.25 渭mol / L - min ) , K = 23646.74 渭mol / L ( VmaxDHQ - 13.59 渭mol / L - min ) and KmDHM = 21583.23 渭mol / L ( VmaxDHM = 12.15 渭mol / L 路 min ) ; FtFLS3 was KmDHQ = 6478.21 渭mol / L ( VmaxDHQ = 13.97 渭mol / L - min ) , KmDHK = 717.93 渭mol / L ( VmaxDHQ = 24.04 渭mol / L - min ) and KmDHM = 1609.36 渭mol / L ( VmaxDHM = 17.83 渭mol / L - min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substrates for FtFLS 1 and FtFLS2 were DHQ and DHK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substrates for FtFLS 1 and FtFLS2 were DHK and DHK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耀辉;王冠;刘凯;于寒松;;苦荞中查尔酮合成酶全长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7期
2 李学俊;郭彦飞;闫倩;陈鹏;;苦荞类过敏原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8期
3 时政;黄凯丰;陈庆富;;贵州不同生态区苦荞产量性状形成的初步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史兴海;李秀莲;高伟;林如法;崔林;;山西省苦荞种质资源营养特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09期
5 程树萍;;苦荞引种试验报告[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21期
6 石艳华;张永清;罗海婧;;化学调节物质浸种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苦荞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1期
7 王转花,张政,,林汝法,周明德;苦荞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4年05期
8 严伟,张本能;苦荞部分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6期
9 吴云江,陈庆富;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苦荞的细胞学比较研究[J];广西植物;2001年04期
10 莫日更朝格图;王鹏科;高金锋;高小丽;柴岩;;苦荞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许明;韩亮;李艳琴;;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A];第三届泛环渤海(七省二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国柱;申慧芳;;辐射诱变选育苦荞高黄酮突变体的研究[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尚敇;王宗德;陈宏伟;邱业先;;添加锌素营养液对培养苦荞芽菜品质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春;陕方;薛春生;段亚利;丁卫英;;黑苦荞醋软胶囊的生产工艺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杨振煌;王转花;;美拉德反应对苦荞过敏原Fag t3免疫活性的影响[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耀文;夏楠;杜晓磊;徐明;李艳琴;;苦荞SRAP和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海平;李灵芝;黄中奎;邢国明;;锰、锌对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海平;李灵芝;郑少文;邢国明;;硼、锌对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新宇;杨足君;冯娟;邓波;庞小峰;任正隆;;荞麦属植物分类的FTIR光谱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鹏 刘润合;灵丘两企业联手做强苦荞业[N];大同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蒋映春;愿凉山苦荞茶:一路走好[N];凉山日报(汉);2006年
3 林东升;甘洛建成万亩黑苦荞示范基地[N];农民日报;2007年
4 记者 翟培天;凉山成为我国最大的苦荞生产基地[N];四川科技报;2006年
5 梁新民 王虎成;三晋苦荞研究开发达国际先进水平[N];太原日报;2006年
6 杨美;甘洛黑苦荞一枝独秀[N];凉山日报(汉);2007年
7 本报通讯员;环太苦荞 “药食同补”[N];凉山日报(汉);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杨扬;我州苦荞产业又有新发展[N];凉山日报(汉);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梅;博士与苦荞[N];贵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田雁 通讯员 刘润合 王鹏 刘富强;苦荞“种出”甜蜜生活[N];大同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国旭丹;苦荞多酚及其改善内皮胰岛素抵抗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董新纯;UV胁迫下苦荞类黄酮代谢及其防御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智秀娟;苦荞功能成分的研究及NIR技术在荞麦制品防伪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成磊;苦荞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芽期逆境胁迫中的应答及重组FtPAL和FtFLS的酶学活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延利;萌发对苦荞黄酮合成的影响及萌发物抑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艳辉;苦荞麦脱壳工艺及主要参数的优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3 李俊芳;苦荞在彝族习俗中的社会功能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4 阮池银;云南小凉山彝族苦荞文化的环境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赵琳;苦荞萌发期生理活性及其蛋白抗菌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晓丹;苦荞胁迫萌发及功能性成分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7 陈英娇;苦荞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及抗菌活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丁俐;苦荞叶茶加工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及其香气成分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朱智慧;施硒对苦荞抗衰老生理和硒含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燕雪芬;苦荞苯丙氨酸解氨酶(FtPAL)和花青素还原酶(FtANR)的重组表达以及多克隆抗体制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21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42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