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溃决洪水反演

发布时间:2018-03-07 08:58

  本文选题:古堰塞湖 切入点:溃坝堆积体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滑坡堰塞坝的形成是一个快速堆积的过程,其物质来源非常复杂,使得坝体结构松散、杂乱,易发生溃决事件,形成“溃坝堆积体”。作为地貌学和沉积学等地质地貌信息的物质载体,溃坝堆积体是研究古堰塞湖沉积环境、溃决演进过程和古洪水动力学及山区地质环境演化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古环境重建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叠溪古堰塞湖位于岷江上游叠溪河谷段(叠溪古镇至上游太平村附近),全长约30 km,其下游发育长约5 km的天然溃坝堆积体,规模实属罕见。本文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测量采样、室内试验及定量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和粒度特征,并对溃决洪水进行了定量反演研究,最后对叠溪古滑坡堰塞湖的成因及溃决事件发生的年代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认识和成果:(1)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是由高流态灾难性洪流及常态流和河流态机制形成的。这些堆积体具有叠瓦构造、孔洞构造、块状构造、杂基构造、支撑—叠置构造及韵律互层构造。溃坝堆积体具有两大类沉积相——巨砾层相(Bcm)及砾石层和砂层相(Gm、Gfm、GRm、Sh、St/Sp),每个巨砾层相代表一个高流态沉积事件,而砾石层相和砂层相则是由脉动流形成的。(2)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粒度主要由巨砾、砾石(细~粗)、砂(极细~粗)、粉砂和粉土及少量的黏土物质组成,其中,松散粗大的块石成分很可能来源于上游坝体物质,而细粒成分则可能来自坝体物质、坝体上游的湖相沉积物或者河床物质等。(3)叠溪溃坝堆积体具有很好的粒度分形特征和统计自相似性。从上段至下段,堆积体粒度分维值呈依次减小的趋势。(4)推断叠溪古滑坡堰塞事件是由古地震活动引发的。堰塞湖形成后在全新世早期(10~40 ka BP之间)发生了溃决。经水动力学中的水流能量法估算,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口处溃决洪水平均流速为17.23 m/s,洪峰流量为49821.28m3/s,是岷江常年流量的数十倍。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landslide damming dam is a fast accumulation process, the material source is very complex, the dam structure is loose, messy, prone to outburst events, the formation of "dam accumulation body". A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geomorphology and sedimentology geological information, dam accumulation is of anci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a lake. An important way to break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 ancien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ountain flood dynamic evolution law,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eo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The Diexi ancient dammed lake of Minjiang River Valley is located in Diexi (near Diexi town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aiping Village), a total length of about 30 km and its downstream development the natural dam about 5 km long accumulation, the scale is rare. This paper used comprehensive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ampling, laboratory test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methods, in-depth analysis of ancient landslide damming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umulation body lake dam, and the flood of quantitative inversion,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landslide lake and finally break the chronology of events was analyzed. The following achievemen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1) the Diexi ancient dammed lake dam accumulation body is formed by high flow and normal flow and catastrophic flood river flow mechanism. These accumulation has imbricate structure, pore structure, block structure, matrix structure, support overlay structure and rhythmic interbed structure. The dam accumulation has two 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giant gravel layer (Bcm) and gravel layer and sand phase (Gm, Gfm, GRm, Sh, St/Sp), a high fluid phase deposition events representing each layer of gravel and boulders, sand and phase are formed by pulsating flow. (2) ancient landslide lake dam break pile size is mainly composed of boulders, gravel, coarse (fine (very), sand Fine to coarse silt and silt), and a small amount of clay material composition, the composition of thick loose stone probably derived from the upstream dam material, and fine ingredients may come from the dam material, dam upstream of lake sediments or bed material. (3) the Diexi dam body has accumulated grain siz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and good statistical self similarity. From upper to lower, accumulation of grain size fractal dimens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4) concluded that ancient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are caused by the paleo earthquake. After the lake formed in the early Holocene (10~40 Ka BP) occurred the estimation by the water outburst. The energy method in water dynamics, ancient landslide dammed lake outburst flood breach average flow rate is 17.23 m/s, the peak flow is 49821.28m3/s, ten times Minjiang perennial flow.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军,郑达,赵华;某水电工程近坝堆积体最危险滑动范围确定及其稳定性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丁秀美,刘光士,黄润秋,严明,林锋,郑达;剪应变增量在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3 巨能攀;涂国祥;邓辉;;四川某公路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4 张天明,苏红兵;滑坡堆积体上坝基防渗处理设计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5 陈强;聂德新;李树武;;澜沧江乌弄龙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J];山地学报;2006年01期

6 晏长根;祁生文;伍法权;廖荣贵;苏天明;;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库尾段藏碉群斜坡巨型堆积体的成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7 巨能攀;黄润秋;涂国祥;;含水砂层对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8 庄明水;;某水电站近坝堆积体形成演化机制及稳定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9 保华富;唐建华;董泽荣;;崩塌堆积体边坡滑坡安全监测成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10 陈伟;任光明;;粒度特征分析方法在某古堆积体物质研究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武;刘昌;聂德新;杨永明;;乌弄龙水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忠;杜健;;阿海水电站混合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树武;聂德新;刘惠军;;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郭朝旭;;松散滑坡堆积体降雨入渗过程的实验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李红刚;晏鄂川;程江涛;雷东;;库区移民城镇弃碴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护设计[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邓华锋;朱敏;原先凡;马莉;罗骞;胡鹏;;某大型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7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唤龙;孙毅;周德培;肖世国;;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坡体结构及变形规律[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祖煜;;水利水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分析和工程措施研究[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李秋怡;开始最后的“大扫除”[N];四川日报;2008年

2 记者 熊蕊 实习记者 吴敏;抓好广元堡应急排险工作的推进和落实[N];雅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立彬;易贡山体滑坡抢险减灾获巨大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记者 王建新;西藏易贡灾区抢险工作加紧进行[N];人民日报;2000年

5 记者 钟振宇;再战小岗剑壅塞体[N];四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自高;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严秋荣;堆积体边坡扰动带变形机理及抗滑桩支护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甘建军;汶川地震区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高才坤;堆积体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5 涂国祥;西南河谷典型古冰水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余金煌;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7 郭健;库水作用下堆积体滑坡促滑治理的过程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飞;水流泥沙造床过程的初步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黄卫;极端水沙灾害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郭小花;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堵河事件与黄河演化之间的关系[D];长安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旭东;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边坡土壤侵蚀过程[D];西南大学;2015年

2 赵福洪;水库边坡混合堆积变形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建明;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规律及测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叶鑫;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5 王涛;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坡面水蚀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丁亚东;生产建设项目依坡倾倒堆积体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苟黎;梨园水电站念生垦堆积体治理工程效果分析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欣泽;马湖滑坡群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吴德志;红层堆积体高边坡稳定性及预加固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马洪超;依坡倾倒型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本文编号:1578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578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