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加拿大盆地2WS组页岩地球化学与页岩油储层微观特征
本文选题:西加拿大盆地 + 2WS组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通过对9口井岩心样品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氮气等温吸附及可溶有机质的色谱-质谱分析,探讨了西加拿大盆地第二白斑组(2WS)富有机质页岩的地球化学以及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显示烃类以短链正构烷烃(n-C9—n-C19)为主,ααα20RC27规则甾烷占优势,奥利烷相对含量较低,有机质以藻类、浮游生物为主。Pr/Ph受成熟度影响比较小,基本记录了沉积阶段及成岩作用早期的氧化还原环境。二苯并噻吩/菲与姥鲛烷/植烷关系显示2WS组沉积环境-岩相东西方向上存在较大变化,在阿尔伯塔东部为强还原环境,中西部为弱还原环境,在西部还原性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所有实验室热解产物通常含有大量的极性、高分子化合物,使得把惰性碳算在内的质量平衡模型高估烃源岩的生烃潜量。针对此问题,应用死碳矫正新方法对2WS组成熟—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含量、原始生烃潜量进行恢复。对2WS组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页岩内主体孔隙以中孔为主,发育少量微孔和大孔。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粘土矿物晶间孔、有机质粒内孔、微裂缝、次生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5类孔隙,它们为页岩油提供了主要存储空间。粘土矿物、石英、黄铁矿含量、有机质丰度及其成熟度、沥青含量是影响页岩油储层孔隙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粘土矿物、石英有利于储层孔隙的发育;黄铁矿对大型孔隙贡献比较大,但总体上不利于孔隙发育;沥青质和方解石的大量存在会堵塞微孔吼道,降低储层孔隙空间。
[Abstract]:Through the rock pyrolysis of core samples in 9 wells, X 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argon ion polish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alysis, nitrogen isothermal adsorption and soluble organic matter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ch shale in the second white spot group (2WS) in the western Canada Basin and the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are discussed. The analysi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 MS) shows that hydrocarbons are dominated by short chain n-alkanes (n-C9 - n-C19), alpha alpha 20RC27 regular sterane is dominant,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olrianes is low, organic matter with algae and plankton as the main.Pr/Ph is less affected by maturity, which basically records th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environment at the sedimentary stage and early diagenesis. Two benz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ophene / phenanthrene and pristane / alkanes shows tha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2WS group has great changes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of the lithofacies, the strong reduction environmen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Alberta, the weak reduction environment in the Midwest and the reduc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all the laboratory pyrolysis products usually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polarity, high polymer compounds, make laziness. The mass balance model, including the carbon calculation, overestimates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ource rock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dead carbon Jiao Zhengxin method is used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e original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mature and highly mature source rocks of 2WS group. The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in group 2WS show that the main pores in the shale are in the mesopore. There are a small number of micropores and large pores. The pore types are varied, mainly including intergranular pores of clay minerals, organic plasmids, microcracks, secondary dissolution pores (Pyrite) and intergranular pores, which provide 5 kinds of pores. They provide the main storage space for shale oil. Clay minerals, quartz, Huang Tie ore content,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maturity, asphalt content is the influence page. The main factors of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and oil reservoirs, in which clay minerals and quartz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 pores, the contribution of pyrite to large pores is relatively large, but in general it is not conducive to pore development, and a large number of asphaltenes and calcite will clog the micropore roar and reduce the space space of the reservoir.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TE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N.L.Anderson ,鹿河;西加拿大大规模盐丘溶蚀机理概述[J];石油物探译丛;1994年03期
2 D.J.Edwards;金福锦;;西加拿大盆地中重磁资料的水平梯度矢量法解释[J];国外油气勘探;1997年03期
3 胡元现,M.Chan,S.Bharatha,G.Gurba,D.Lee,S.Papadimitrio;西加拿大盆地油砂储层中的泥夹层特征[J];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4 谌卓恒;Kirk G Osadetz;;西加拿大沉积盆地Cardium组致密油资源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3期
5 张煊;;北美地区管线运力问题对西加拿大重油WCS价格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14年01期
6 Hans G.Machel;;西加拿大沉积盆地泥盆系含油气系统[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1期
7 谌卓恒;黎茂稳;KirkG.Osadetz;;西加拿大盆地彩虹地区中泥盆统生物礁油藏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海相油气地质;2003年Z1期
8 ;页岩气开发:唤醒沉睡“宝藏”[J];经济视角(上);2008年10期
9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10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潘磊;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地质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824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82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