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季我国南方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4 18:20
【摘要】:2015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秋季持续性强降水事件。本文利用NCEP/NCAR日再分析资料和TRMM卫星降水数据等资料对此次秋季持续性强降水事件中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尺度低频振荡在有利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发生的稳定环流形势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此次秋季持续性强降水事件影响范围极广,降水区域整体呈现西南-东北走向,总降水大值出现在广西、湖南交界至江西、浙江、福建交界处一线,主要有5次强降水过程,其中第三次强降水过程(11月10日-13日)降水持续4天,中心区域单日降水最大值超过90 mm/day,是一次典型的暴雨天气过程。此次秋季持续性强降水事件发生期间,有利的稳定环流形势具有如下特点:1)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和东亚上空的西风槽明显偏西,槽前西南风和南亚高压东北侧的西北风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显著的高空辐散,东亚高空急流的大风核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左前方,使得这一地区地转强迫作用引起大尺度垂直运动以上升运动为主;2)在对流层中上层,北半球中高纬地区15°E附近存在一深厚的暖脊,中纬度纬向传播的Rossby波活跃,暖脊前盛行的西北风引导高纬中高层冷空气进入中纬度地区,通过Rossby波活动侵入我国南方地区;3)在对流层中低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较于常年同期平均明显偏西偏强,有利于将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至我国南方地区;4)在对流层低层,我国南方地区存在明显锋面和低空急流。此次持续性强降水事件是多尺度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尺度扰动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南方地区在稳定环流形势下强降水和弱降水间歇性发生,先后出现了五次强降水过程。在此次持续性强降水事件中,10-20天、20-50天以及50天以上尺度的低频振荡活跃,其中,50天以上尺度的低频振荡在赤道地区高低层形成显著的辐合辐散形势,它在印度洋地区高层形成强烈的辐散区,在印度洋地区低层形成强烈的辐合区,并且有向东扩展的趋势。在整个本次降水期间,该低频振荡所引起的对流活跃区逐渐向东扩展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造成这些地区高空辐散增强,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下沉辐散运动得到增强,西太平洋副高外围环流所引导的进入我国南方地区的低层偏南气流也得到加强,同时这种低频振荡在印度洋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辐散区,具体表现为一个较强的反气旋,这就加强了南压高压,使得南亚高压偏西,南压高压的偏西偏强则根据前述的环流分析,有利于降水区域的高空辐散。因此这种频率的低频震荡在高层和低层所产生的形势都有利于降水的形成。时间尺度为10-20天的低频振荡,主要从高层环流影响了第一次和第三次降水。200hPa上,存在两只波列,一只在30°N以北,一只在30°N以西,分别从西北方和西南方传向东亚地区,在第一次降水和第三次降水期间,北支波列在降水区域东北部引起气旋性环流,南支波列在降水区域的西南部引起反气旋性环流,本次降水区域处于反气旋和气旋之间,高空因此产生辐散形势,有利于降水;20-50天的低频振荡在本次降水期间的中高纬对流层中层存在显著传播的过程,500hPa上,该时间尺度的低频振荡在降水发生前,在贝加尔湖以西产生一个反气旋,该反气旋向东南方中纬度地区传播,在第二次降水发生前到达渤海湾地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层存在一个该时间尺度的反气旋,在中高纬的反气旋达到渤海湾附近后,两个反气旋得到合并,降水区域偏南风得到显著增强,水汽输送得到增强,有利于降水形成,合并后的反气旋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降水期间稳定存在与降水区域的东偏北部,直至第四次降水结束后才继续向东移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2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红;余金龙;邱学兴;张娇;;2005年7月4—11日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收支分析[J];气象;2007年04期

2 覃丽;寿绍文;冯晓玲;陆汉城;;一次“北涡南槽”型广西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S1期

3 张杰;苗长忠;郝兰春;贾汉奎;王玉荣;;一次初春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分析[J];山东气象;2007年04期

4 龚新强;蔡平;郭桥;梁立维;;2008年怀化汛期强降水过程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S1期

5 甘德芳;吉平;赖云华;;丽江一次强降水过程成因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6 张娇;郭品文;王东勇;郑媛媛;朱佳宁;;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7 丁立,高枞亭;一次突发性强降水过程的数值分析[J];吉林气象;1998年02期

8 吕醒佳;1998年6月16~27日连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1999年03期

9 梁萍;丁一汇;;强降水过程气候态季节内振荡及其在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J];高原气象;2013年05期

10 何明琼,居志刚,陈少平;三峡坝区强降水过程6~12小时综合预报方法[J];气象;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丽;寿绍文;冯晓玲;陆汉城;;一次“北涡南槽”型广西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A];2006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晓红;余金龙;邱学兴;张娇;;2005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高学群;杨林;;基于降水自记纸数字化产品的福建省强降水过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魏晓雯;梁萍;何金海;穆海振;;长江中下游夏季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8副热带气象发展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3年

5 刘冬椺;胡艳;孙娟;;铁塔风资料在夏季强降水过程监测中的应用初探[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6 魏晓雯;梁萍;何金海;穆海振;;长江中下游两类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机制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7 魏香;茅卫平;;淮河流域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杰;贾汉奎;王玉荣;朱霞;杨正民;;初春一次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杨晓峰;陈海燕;;多种资料在一次强降水过程中的分析与应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怡红;;2006年5月8-9日浙西北两次强降水过程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二卷 气象分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喜祥;分析当前水情汛情变化 应对新一轮强降水过程[N];郴州日报;2008年

2 李岩、丽雪;我市迎来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3 李莉;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N];周口日报;2007年

4 记者 赵丽娜 实习生 马丽;做好防汛一切准备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蚌埠日报;2009年

5 本报通讯员 谢盼 王亮;河北:共施妙手挽危澜[N];中国气象报;2011年

6 记者 孙玮怿;强化工作责任 加强排查调度[N];常德日报;2010年

7 记者 许兵 通讯员 张洪瑞;全市防汛进入实战[N];连云港日报;2007年

8 记者 徐灿;认真做好端午节期间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N];人民公安报;2010年

9 通讯员 肖磊;济宁气象信息直通高危行业[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志红;“凤凰”将为莲城带来清凉[N];湘潭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稳;复杂地形对北天山东段一次强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淑莉;强降水过程谱逼近方法模拟应用与周期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聂皓浩;高分辨GRAPES模式中云微物理方案对强降水过程的模拟和诊断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4 云天;东北地区两次典型强降水过程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5 周辉;2015年秋季我国南方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6 陈青;大气低频变化在湖南省雨季延伸期强降水过程预报中的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7 魏晓雯;长江中下游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曹钰;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在“莫拉克”台风(2009)降水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黄强;华北夏季持续强降水特征及机制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10 李雪松;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2010年6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51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251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1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