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德智主义”人文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7 13:30
【摘要】:张君劢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一生经历丰富、涉猎广泛、思想深刻、影响颇大。1923年,张君劢与丁文江发起著名的“科玄之战”。在论战中,张君劢就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张君劢后期积极宣扬“新儒学”思想,弘扬儒家传统的真实价值,主张科学知识的界限,成为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进步人士、科学家,及一般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君劢的人文观实质上是一种日趋丰富的知识与道德相统一的“德智主义”人文观。他的人文观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科玄论战之前是其思想的形成时期;科玄论战为其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科玄论战之后到“新儒学”时期为其思想的转型时期。考察张君劢人文观的理论渊源,儒家思想作为张君劢思想的根基,贯穿始终;在其人文观走向成熟时期,西方生命哲学对其影响最大,因而导致这一时期张君劢的思想带有一定的反理智主义意味;科玄论战后,张君劢意识到反理智主义潜在的危害,逐渐摆脱了生命哲学对他思想的影响而转向了康德哲学,重新审视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的关系,并提出了“德智主义”的人文观。“德智主义”人文观不仅重视传统儒家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还重视西方科学思想的接纳与吸收,更强调理性在人文观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相比科玄论战时期,论战结束后张君劢的人文观在认识上更趋于理性、思想内容也更加深刻。本论文依循历史线索,分时期分阶段地探讨张君劢的人文思想,以期更清晰的把握张君劢人文思想的发展轨迹及其“德智主义”人文观的产生过程,补充前人在研究张君劢思想时忽略其思想转变上的不足。研究张君劢人文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很具典型性地反映出在追求物质与文化、科学与人文中,近代国人心路历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张君劢作为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汇等问题上都提出了丰富而独到的见解。论文深入考察和梳理了张君劢的“德智主义”人文观。张君劢“德智主义”人文观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儒家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变革,力图将中国文化积极的一面以及先进的一面呈现给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张君劢纠正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误解,重新确立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张君劢“德智主义”人文观的研究,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加快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接轨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除了绪论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张君劢的生平活动,对其人文观形成的社会背景与教育背景进行挖掘;第二章重点探讨张君劢科玄论战时期提出的思想观点,包括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对科学万能论的批判,还有他对人生观概念的认知以及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认识。第三章研究科玄论战结束后张君劢思想的转变,主要涉及到他对科学态度的转变以及他对科学与人文关系认知的升华,并对造成其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着重讨论张君劢提出的“德智主义”人文观的内容以及构建途径。第五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德智主义”人文观的理论价值进行分析。总之对张君劢科玄论战前后思想历程,尤其是他的“德智主义”人文观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学与西学在碰撞、融会中产生的诸多文化和哲学问题,对研究科学与人文多层面的复杂关系也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N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培军;;张君劢是反科学保守主义者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06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潘光哲;;张君劢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观察(1919~1922)[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2 宝丽娜;;张君劢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评析——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翁贺凯;;“修正的民主政治”辨析——重审张君劢1930年代的民主观念和制度设计[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翁有为;尹涛;;抗战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认识——以张君劢为中心[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王毅;罗阳;;论30年代《再生》国家社会主义思想[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6 郑大华;高娟;;《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商原 李刚;1946年与“宪法之父”张君劢的悲剧[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郑大华;张君劢的政治学观[N];北京日报;2013年

3 上海 程巢父;“人权为宪政基本”[N];南方周末;2008年

4 章道义;中国科普:一个世纪的简要回顾[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裴自余;国民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融合:中国思想脉络中的张君劢之国家观念研究(1919-1938)[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海啸;张君劢人生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本存;宪政与德性[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磊;张君劢宪政哲学思想探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罗灵英;张君劢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王俊颖;张君劢文化救国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陈立;论张君劢1930年代的宪政思想—制度、文化与个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亮;罗隆基和张君劢人权思想比较[D];广州大学;2016年

6 杜明达;张君劢的苏俄(联)观(1917-1949)[D];湖南大学;2015年

7 于帅;张君劢“德智主义”人文观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8 秦慧茹;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张发胜;张君劢政治思想述评[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林红明;张君劢与中间路线研究(1887-1946)[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60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360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