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地近缘种对土壤水分可塑性响应差异及与入侵性关系

发布时间:2019-08-06 20:55
【摘要】:表型可塑性是人们最早提出的促进外来植物入侵新生境的策略之一。可塑性可以通过改变植物形态、生理、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等性状,提高植物对胁迫环境的适应性。土壤水分是一种常见的环境胁迫因子。但表型可塑性促进植物入侵的机理还不清晰,关于表型可塑性与入侵性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比较研究2种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和刺萼龙葵(Solanumrostratum)与其同属本地植株苍耳(X.sibiricum)和龙葵(S.nigrum)在4个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的可塑性响应差异,探究表型可塑性与入侵性的关系。测定的指标包括4个适合度性状: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果实质量和繁殖分配,以及18个功能性状:根冠比、支持结构生物量分数、叶生物量分数、叶生物量、总叶面积、叶面积比、比叶面积、黎明前水势、叶片渗透势、水分利用效率、光饱和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净同化速率、光合氮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叶片氮含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结果表明,高低水分水平下,瘤突苍耳均能通过改变适合度性状可塑性来增加适合度,获得对本地植物苍耳的优势,刺萼龙葵也能通过改变适合度性状可塑性提高或维持适合度,减小对本地植物龙葵的适合度劣势。两种入侵植物叶生物量和总叶面积在多种水分梯度下表现出适应性可塑性,促进入侵;低水分条件下,叶片渗透势可塑性也表现出适应性可塑性,促进两种恶性入侵植物入侵干旱生境。光饱和光合速率和光保护能力能够提高入侵植物瘤突苍耳和刺萼龙葵碳积累能力,而瘤突苍耳高的光合氮利用效率和刺萼龙葵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分别提高其对资源的捕获、利用能力,进而促进入侵种的入侵。我们的研究表明,入侵种不同适合度性状可塑性,在不同水分水平下可能为其带来生长和繁殖优势。而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可塑性,在植物入侵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入侵种一些功能性状可能通过提高碳积累和资源捕获效率等手段促进其入侵。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4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涛;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孟丹;;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年22期

2 徐联;申俊初;翟英涛;;影响土壤水分观测精确度的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探讨[J];贵州气象;2011年04期

3 花临亭;;辽西砂荒地带土壤水分演变趋势与土地利用问题[J];辽宁农业科学;1963年03期

4 苏平;广西土壤水分分区初探[J];广西气象;1987年06期

5 ;中澳科学合作项目——土壤水分和干旱的遥感监测开始实施[J];遥感信息;1992年02期

6 杨改河,申云霞,唐拴虎,王长发,温小侠,吴永常;土壤水分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利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02期

7 傅伯杰,杨志坚,王仰麟,张平文;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模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03期

8 叶彩华,米季德,陈璐,海玉龙,郭文利;土壤水分自动遥测系统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农业气象;2001年02期

9 施建成,李震,李新武;目标分解技术在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计算中的应用[J];遥感学报;2002年06期

10 吕军杰,姚宇卿,王育红,王海洋,张宪初;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和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6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海鹰;冶林茂;陈海波;;土壤水分研究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f;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陈瑜;我市建成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宁波日报;2010年

3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赵志强;中国气象局将加强土壤水分观测[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记者 田宜龙;我省建成5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N];河南日报;2009年

7 实习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赵志强;全国建成7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刘剑英;我省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名投用[N];河北日报;2009年

10 邢开成 胡佳军;河北邯郸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投入使用[N];粮油市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安琪;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魏新光;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丙霞;黄土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杨长刚;半干旱雨养区覆盖种植冬麦田土壤水热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艳;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规律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褚楠;基于状态—参数同步估计的土壤水分数据同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程宏波;覆盖与秸秆还田对旱地小麦土壤水热条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陆生;山地旱作枣园细根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张晨成;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10 樊磊;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壤水分估算及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忠凯;土壤水分监控保障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苏欢;河南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丁从慧;土壤水分对夏玉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洛丹;不同植被类型对陡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白盛元;黄土土柱降雨特征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佳洲;土壤水分对三七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雪;牧草根系形态特征及土壤水分对修剪高度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金锋;不同覆盖方式对渭北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苏一鸣;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起垄覆膜垄沟覆草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上官玉铎;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和氮素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523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523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5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